岩土工程与道*
发布时间:2024-06-19
岩土体来源于大地,是自然界在漫长地质历史上的产物,每一个单元都是特定环境、特定时期的产物,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并具有典型的时效性而时时的变化着。岩土体的这种多相性、离散性和变异性造就了岩土体的复杂性、独特性,造就了岩土工程的概念性、经验性,甚至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性质。但万事万物均满足天地之“道”,均遵循“道”的演绎。善道者,岩土工程人地谐和,背道者,劳民伤财。
道,“先地天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道”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存在,独立长存而不变、循环运行而止息。人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学习法则,自然可以在宇宙中得到相应的规律,天时可在规律中寻找,道取法的就是自己要来的状态。因此,作为来源于大地的岩土,来自于天地精华的岩土工作者,应在岩土工作中掌握“人和、地利、天时和规律”,顺势而行,不可强力为之。只有采用合乎于社会,地质条件,以及适时的时机和合理的处治方案,方能使岩土工程达到人地谐和的境界。岩土工作者是悟道者和行道者。既然一切皆有“道”,则为何要弃“道”而不循“道”。岩土工作者应循“道”而行,“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只有在工作实践中放低姿态,心思深沉缜密,施作的工程措施与大地有效协调,工程经得起时间的验证,治理工作经得起现实考验,从事的工作雷厉风行,工程措施实施正当其时。这就岩土工作者对待岩土工程的基本之“道”,有背于斯者,是与天地相争,工程有违于天人合一的规律。譬如,岩土工程就是一部与水的斗争史,虽有偏颇,但不失中肯。然事有两面,河有两岸,善恶就在一念间。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把水当作是最高的善。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在人们所讨厌的地方,所以很接近于“道”。唐宋八大家的苏辙也认为水“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空虚静默,深不可测;利泽万物,施而不求报;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洗涤群秽,平准高下;遇物赋形,而当留于一;冬凝春冰,涸溢不失节;有善而不免于人非者,以其争也。水唯不争,故兼七善而无尤。”从吾辈岩土工作者来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水的七善也是水害之源。“水之害”具有静水压力、动水压力、浮托力、加载等的力学效应;具有软化、泥化、冲刷、潜蚀等的物理作用;具有溶解、腐蚀、水化、离子交换等的化学作用。这些水的作用正是水的恶之源,每年雨季的地质灾害高发正是水之恶的原因。因此,岩土工程应以治水为先,只有合理的进行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截、引、排,提高岩土体的自身“素质”,方是解决岩土问题之道。水是岩土工程的经络,只有合理的通过类似中医的调理,将水在岩土体中的含量、存在形式尽量调治于合理的范畴,方能事半功倍的进行工程治理。但由于水的作用往往难以量化,使很多岩土工作者往往过份强调能够“量化”的工程支挡,却对水的作用忽略或视而不见。其实,这是偏重于“西医”而忽略“中医”的偏颇。“中医”强调自身素质的调理,“西医”强调外界的强力介入。如果自身素质太差而采用外界强力介入,对人来说就可能导致从手术台上下不来,对岩土体来说,就可能导致扰动而出现病害扩大。因此,岩土工程的处治符合“道”是相当重要的。任何过分强调事物的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的做法都是欠恰当的。必须树立岩土工程是动态变化的理念,强调“天地人时、辩证施治、同病异治”的理念,将岩土工程当作是一个系统进行辩证的对待方为“道”。通过实地的调查,“望、闻、问、切”,结合合理的理论与经验,才是岩土工程的应用之“道”。正所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愿岩土工作者都是寻“道”者,都是"人地谐和"工程的布“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