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矿山建设第一门户网站!

新闻动态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大龙论文32:抓岩机吊臂动力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4-04-21

大龙论文32:抓岩机吊臂动力学分析

吴远迪1,龙志阳2,周志鸿1

1.北京科技大学;2.北京中煤矿山工程有限公司


摘 要:抓岩机是一种矿山建井设备,在井下抓取岩石装入吊桶中并提升出井实现排矸,其工

况类似起重机以目前最新研制的斗容 1m3大型抓岩机的吊臂为对象,利用 Pro/E建立其三维实体模型,并将模型导入ADAMS,仿真吊臂变幅的运动过程,求得吊臂加速吊起岩石过程中承受的动载把动载荷中的最大值加载到吊臂上,利用 ANSYS Workbench  进行吊臂有限元分析,将动力学问题转化为静力学问题来处理,判断吊臂的刚度和强度是否满足要求

关键词:抓岩机吊臂;ADAMS;动载荷;ANSYSWorkbench      目前国内使用较多的抓岩机为 HZ 型中心回转气动抓岩机,斗容有 0.10.6 m3多种型号,本文讨论的抓岩机为国内首台液压驱动,抓斗容积为 m3的大型中心回转抓岩机该机液压驱动可提供足够的动力,并简化了驱动部分结构,再配上 m3 抓斗, 使得其抓岩能力和效率大大提高,加快了建井速度吊臂为整个抓岩机受力最危险部分,以往 HZ 抓岩机曾发生过吊臂断裂,导致人员伤亡的事故, 因此对抓岩机吊臂进行动力学分析非常必要

1     抓岩机吊臂三维模型

利用 Pro/E建立抓岩机吊臂三维模型,通过专业接口 Mechanism/Pro 将其导入 ADAMS,并使吊臂的运动处于XY 平面内,如图 所示导入之前要设置模型的密度,长度单位要做相应的转换模型主要包括机架液压缸吊臂和销轴等刚体

如图 所示,机架上部固定,吊臂尾部与机架通过销轴连接,中间被液压缸活塞杆支撑,吊臂前部通过钢丝绳吊起重物,吊起的重物为抓斗和岩由于钢丝绳较长(10 m,图中未将重物显示

出来液压缸伸缩使吊臂产生变幅运动,图 所示位置为活塞杆全伸出的情况,此时液压缸与吊臂接近垂直,吊臂起吊幅度最大,活塞杆全缩回时,吊臂起吊幅度最小

2        
 图 1 三维模型导入ADAMS 
吊臂受力分析

  1. 2.1        静态计算

吊臂受力如图 所示,此时吊臂起吊幅度最大,随着起吊幅度的减小,重物的拉力和液压缸推力对 点的力臂均减小,不能判断在哪一个起吊幅度下吊臂承受的液压缸推力最大最大起吊幅度时对铰点取矩:

G1×L G2×2 631.3=F×1 080.4                   1

式中:G1吊臂自重,2 866 N



G2吊臂提升的重量,与抓斗自重和岩石重量有关,通过计算取 60 000 N 

F液压缸的推力,N

L吊臂重力到铰点 A 的力臂,mm

由于 不易确定,假设吊臂重心在吊臂中部, L=1 250 mm,可得:

F×1 080.4=G2×2 631.3 G1×250 F=149.4 kN

  1. 2.1        ADAMS 动态仿真

模型导入 ADAMS之后,首先设置重力加速度和各刚体之间的约束,然后添加吊臂的驱动机架上部固定,吊臂与机架销轴之间用旋转副连接,液压缸两头均为旋转副,活塞与液压缸之间为圆柱副,钢丝绳与销轴之间为旋转副,钢丝绳与重物之间为球副

变幅时吊臂由液压缸驱动,而液压缸活塞的运动速度根据液压系统的流量来换算,考虑吊臂起吊幅度由小增大的过程,此时大腔进油,由于是双液压缸驱动,流量与速度的关系式如下:

v2=φ×v1=0.224 m/s

活塞杆的运动有加速运动匀速运动和减速运动,其运动可用阶跃函数来控制:

STEP(time, 0.0,- 224,  3.2,- 224

STEP(time,

3.2,

0,

4.0, 224

STEP(time,

4.0,

0,

8.0,       0

STEP(time,

8.0,

0,

8.5, 112

STEP(time,  8.5,    0,15.2,       0

STEPtime,15.2,       0,15.7, - 112

函数时间单位为 s,速度单位 mm/s考虑到液压缸的缓冲作用,假设加速和减速时间在 0.5 s 右,阶跃函数使得吊臂的起吊幅度由最大变到最小,然后再增到最大,如果在模型上去掉重物和钢丝绳,用一个与其重力方向相同,大小为60 000 N 的力代替,则最大起吊幅度时分析结果与静态计算结果接近,通过仿真可得到吊臂起吊幅度变化曲线液压缸推力曲线和吊臂加速度曲线如图 3图 和图 所示

× πD2×v1 Q × 1       × 1

2

4         10 000       2       1 000       60

由驱动函数可知,0~s 减幅运动完成,4~s 中间停顿时间,8~15.7 s 为增幅过程,吊臂回到原来的位置图 3图 显示,液压缸推力根据吊臂起吊幅度变化而变化,液压缸收缩过程中,起吊幅度由60.8°减小到15°,重物的力臂减小,液压缸的推力变小,可见推力随着起吊幅度单调变化

液压缸推力最大值为 149.7 kN,运动过程平稳这个值与静态计算结果相近,证明了动态仿真的可靠性,从图 可知吊臂做加速运动,加速度最大值在 1 320 mm/s2 左右,较大的 个峰值是在驱动变速时产生的

抓岩机吊臂实际运行中还要考虑重物的加速运动,取抓斗和岩石的总质量为 000 kg这个值会因抓取的岩石量的不同而有所变动加上重物再次仿真,得到液压缸的推力曲线和重物对吊臂在 方向的作用力曲线如图 和图 所示

图 表明变幅过程中液压缸的推力不再是单调下降或上升,s 左右推力突然上升;从图 可看出推力的突然变化是由于重物的加速运动造成,此时重物对吊臂的作用力有一个较大的峰值液压缸推力最大值上升到 155.4 kN 且有波动,导致整个变幅过程平均推力增大,由阶跃函数知15.7 s 后液压缸停止了运动,但重物仍然在摆动液压缸推力的大小和波动情况是液压系统设计时必须考虑的

重物水平惯性载荷较小,可忽略不计由图 7

知重物对吊臂在 方向的最大作用力为 63.1 kN


进行吊臂的强度和刚度校核时可利用这个力为        

限元分析提供更合理的载荷值

2ANSYSWorkbench 分析                                 

  1. 2.1        刚体材料参数设置

把三维模型导入 ANSYWorkbench,并设置材料为 Q235,屈服极限 235 MPa,抗拉极限为 460 MPa,弹性模量 E=2.1e5 MPa,泊松比 μ=0.3

  1. 2.2        刚体连接设置

吊臂机架上的销轴可自由转动,液压缸与吊臂的销轴铰接上述连接均采用 no separation 方式,若刚体受力不平衡,会引起较小的相对滑动,但物体间法向不会发生分离

  1. 2.3        网格划分

由于机架的设计完全能满足强度和刚度的要求,因此校核时不考虑机架部分,仅对吊臂及其连接部分进行网格划分,自动选择 solid 186 和 solid 187 单元,统计得节点数 31 050,单元数 15 083于不考虑机架,大大减少了分析所需的时间

  1. 2.4        添加载荷约束进行仿真

添加载荷约束,销轴与机架固定,设置好各刚体的连接,取重物对吊臂的载荷最大值 63.1 kN,进行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如图8图 所示

图 8 表明,液压缸上应力值小,最危险位置在

 计 

       吊臂上活塞杆支撑点的底部,最大应力值 249.8

MPa虽然设计者专门在此处上下两面各焊上了一    块围板,但此处应力值仍然过大,超过了材料的屈       服极限 235 MPa,其周围多处黄色区域应力值在

200 MPa 左右,安全系数小

图 表明在液压缸支撑点往后,吊臂 方向位移只有 0.6 mm,而在支撑点以前沿 Y 轴方向的位移最大是 20.6 mm根据标准,悬臂梁(长度为L的挠度限值为L/250吊臂从支点到最外端的长度为000 mm,因此梁限定的最大位移为 mm支撑点以前沿轴方向的位移超标,吊臂设计不合理,刚度不够,吊臂结构需要改进

4 改 进

材料不变,改进的方案主要有:

1) 吊臂上下围板的厚度加厚 4 mm

2) 吊臂的宽度增加 15 mm

3) 两吊臂之间的距离增加 60 mm

4)在不影响起吊幅度的前提下,两侧液压缸支撑点适当向外移动

结构改进后,其他参数均不变,仿真发现变截面处有小范围的红色区域,表明有应力集中,最大应力为 161.9 MPa,此处应加上过渡圆角,其余应力较大的地方,应力值的范围在 110~140 MPa 之间, 相比改动之前明显减小,提高了安全系数吊臂位移最大值为 - 5.08 mm,小于挠度限定值 8 mm由此可见,改进后抓岩机的吊臂的受力和变形均优于之前的设计方案,且满足设计要求参考文献

[1]杨占尧.Pro/E 2.0 产品造型与模具设计精解及案例[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李兵,何正嘉,陈雪峰.ANSYS Workbench 设计仿真与优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李增刚.ADAMS 入门详解与实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4]李丹周志鸿,刘瑞华.基于ANSYS 液压挖掘机动臂的有限元分析[J].建筑机械,2008974- 78

[5]杜中华,薛德庆,赵迎江.Pro/E ADAMS 传递过程中若干问题的讨论[J].机械与电子,2003267- 69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 30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100083)                    收稿日期2010- 01- 2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