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位于北京西四南的兵马司胡同的15号院,是中国近现代第一个科学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是中国地质工作起步的地方。中国地质先驱们从无到有,创建了地质调查所,秉持“登山必到峰头,移动必须步行”的科学精神,培养自己的地质人员,开展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使地质学扮演“母科学”关键角色,在诸多领域取得开创性成就,成为“中国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研究机构”。不仅填补了我国地质领域的空白,为后续地质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使这个院子成为“赛先生在中国”的化身。 往事百年,历久弥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风骨。对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尊重,就是守正;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新。那么,兵马司15号旧址里的每一座建筑、每一个物件到底都承载着怎样的难忘的历史;我们该如何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保护、开发、利用与传承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地质工作迈向现代化的当今,我们该如何与时俱进,继承与光大地质工作开拓者们的科学精神,不断赋予这种精神与文化以新的诠释、新的内涵? 《中国矿业报》决定开辟“传承百年光荣梦想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地质调查所史话”专栏,就此寻根溯源,进行系统介绍,并以此展开讨论。敬请关注。 地质调查所是“中国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研究机构” ——蔡元培 北京西四南的兵马司胡同15号院是一座历史悠久、京韵浓郁的院落,民国时期门牌号是9号。这里,见证了中国科学从起步到辉煌的非凡历程。这里,便是中国近现代第一个科学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一个承载着中国科学百年梦想与追求的神圣殿堂。 矿业界 86 百年前的中国,积贫积弱,现代科学技术无从说起。但是,随着近代“西学东渐”,学用结合,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为地质学的传入提供了契机,走出“脱胎换骨”第一步的是地质调查所。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知识分子海外归来,积极投身地质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翻译出版西方地学书籍,为地质学在中国的扎根奠定了基础。而地质调查所的成立,则标志着中国科学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地质调查所职工庆祝南京解放 地质调查所不仅仅在科学调查与研究方面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在中国科学思想启蒙上也开展过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不仅发起过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还发起成立了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理学会等众多科学社团,推动中国科学事业建制化发展。在建所伊始就成立向社会开放的陈列馆,开展科学普及工作。中国地质调查所是“赛先生在中国”的化身。 地质调查所1915年底从粉子胡同迁来。随着1922年图书馆的建成、开幕,这里也逐渐成为中国的科学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 兵马司胡同15号旧址内,图书馆楼、办公楼等建筑错落有致,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一段难忘的历史。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所属政府部门的变化,地质调查所的名称也曾有多个,现在旧址门口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上用的是“中国地质调查所”这个名称。 地质调查所历经多次迁移,从北京到南京,再到长沙、重庆,后重回南京。每一次迁移都是一次考验,但地质调查所的学者们始终坚守初心,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开展工作。他们的求真务实、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成为地质调查所和中国科技工作者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当我们站在兵马司胡同15号旧址前,回首中国地质调查所的辉煌历程,我们不禁感慨万千。这座建筑不仅是中国科学的圣地,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的象征。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在地质调查所求真务实的精神引领下,中国地质事业将继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