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矿山建设第一门户网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研究设计单位 > 

洪伯潜院士—中国矿山建设精英系列报道之一

发布时间:2017-05-06

洪伯潜院士—中国矿山建设精英系列报道之一

2017-05-04 龙志阳 

 编者按:中国煤炭学会矿山建设与岩土工程专业委员是学会29 个按专业(或学科)设置的专业委员会之一1-7届专业委员会委员大多是部、省、局(公司)、矿、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设计院所等单位的专业领导、总工程师和专家学者,共260多人(包括1-2届原设计专委会委员)。其中有两院院士5人,2017年院士候选人5人,全国工程勘探设计大师12人和大学校长7人。近期将系列介绍院士和大师们的简介和对矿山建设的突出贡献。

              

            两院院士和候选人

姓  名

  学

  职务

  出生

  年月

职务、职称     单     位   2017年
洪伯潜名誉
主任
1931.12首席科学家
/院士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建井院
蔡美峰名誉
主任
1945.06教授/院士北京科技大学
何满潮委员1956.05教授/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顾大钊委员1958.05教授/院士神华集团
袁  亮委员1959.06副校长/
教授/院士
安徽理工大学
程  桦委员1956.01原校长/
教授
安徽大学院士候选人
陈湘生副主任1956.06总工程师/研究员深圳地铁集团院士候选人
杨仁树副主任1963.01校长/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院士候选人
刘泉声委员1962.08副院长/
教授
武汉大学院士候选人
李术才委员1965.11副校长/
教授
山东大学院士候选人

         

        

        

        洪伯潜中国工程院院士,大直径煤矿井筒钻井法凿井专家,矿山深大竖井钻井法凿井技术的奠基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建井研究分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长期在科研第一线从事矿井建设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及部、院课题30项,11次获国家及部级科技进步奖。

        




        1931年12月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195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北京中煤矿山工程有限公司学术委员会主任。负责完成国家“六五” “七五”科技攻关项目“深井钻井法凿井技术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86年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0年7月首批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1次获国家及部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2002年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完成了山东省龙固煤矿近 600m深井钻井法凿井技术的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2005年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热爱祖国,热爱煤炭事业,刻苦钻研,无私奉献,执着追求,开拓创新,勇攀科学高峰,体现出崇高的人品和严谨的学风。长期从事矿井建设大直径钻井法凿井技术的研究,是我国煤矿深大竖井钻井法凿井技术的开拓者之一。负责并完成国家“六五”、“七五”科技攻关项目“深井钻井法凿井技术的研究”,使钻井法成为我国首先通过440m以上(钻深508m)表土不稳定含水地层、独具优势的大直经井筒特殊施工方法,综合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此基础上,2001年他又主持国家“十五”攻关项目《600m深厚冲击层钻井法凿井技术》课题研究,提出“约束混凝土井壁”新型结构及其设计理论与计算方法,亲自承担了井壁结构的设计与计算,为确保钻井工程的顺利实施,年过七旬的洪院士亲临现场,特别是最后下沉井壁的30多天里,他一直守在现场,深思熟虑各个技术细节,对现场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具体指导,每个环节严格把关,并及时组织会议研究解决偶发问题。2004年4月28日,在他及有关技术人员共同努力下,钻井法凿井在龙固矿深厚表土(546.48m)不稳定含水地层成井582.75m的井筒施工,获得成功,创造了国内外记录,综合技术达世界领先水平,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该项目获2005年煤炭工业科学技术特等奖,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为我国东部建井通过深厚冲积层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主要论著:大直经煤矿井筒钻井法凿井,《中国科学技术前沿》1997,中国工程院出版;约束混凝土结构在井筒支护中的研究与应用;钻井法凿井深井井壁在泥浆中的轴向稳定;巨野煤田开发条件及井筒特殊施工的关键技术等。钻井法凿井井筒支护结构研究与实践》2015,煤炭工业社出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