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龙驹
地质矿产勘查专家
中地国质第科七学届奖李获四得光者
潘龙驹
地质矿产勘查专家,中国第七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为我国有色金属地质勘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不仅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而且有深厚的地质理论知识。地质找矿成绩显著,为在大兴安岭西侧寻找到乌奴格吐山特大型铜钼矿床、甲乌拉大型银铅锌矿床和查干布拉根大型银铅锌矿床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我国地质界首次提出了“聚矿构造”理论,为地质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乌奴格吐山寻宝
1977年夏天,时任黑龙江有色地勘局地球物理探矿队综合组副组长的潘龙驹,从一本外文资料上得知,与内蒙古北部地质构造大体相同的苏联、蒙古的克鲁伦河流域、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东南部一带,相继发现了一大批不同类型的铜钼银铅锌等金属矿藏,于是他大胆建设内蒙古北部一侧也有同样的矿床。
1977年10月5日,经过几个月的资料查询与实地考察,潘龙驹满怀信心地预计这里埋藏着一个铜矿床。1978年8月,在浅层钻探只见到钼,没见到铜的压力下,提出这里应以蚀变情况来判断矿床远景,地表因淋滤作用矿化弱,矿体很可能隐藏在深部;铜和钼是共生的,它们具有蚀变分带性和矿物分带性,有钼必有铜,之所以没有打出铜来,必是钻孔设计得不科学,打得还不够深。
1979年,按照他和其他技术干部共同另行设计了10个钻孔,成功见到那光灿灿的原始本色的铜矿!其中第五孔的铜矿厚达200多米!钻探队员们欢呼雀跃,那热烈的呼喊声久久地回荡在草原的上空。
甲乌拉大型银铅锌矿的发现与勘查
1984年初,潘龙驹适时提出了收缩范围,先抓重点地区,分南北两个矿带各一千平方公里作为找矿靶区,对南北两区相对隆起
的北西方向构造带,开展五万分之一次生晕扫面的建议,并在得尔布干矿带资源评价会上预测本区能找到四个大型矿床。在开展行动后的第三个月传来了佳音——物探队在主峰为1011米的甲乌拉山北面,发现了铅锌次生晕异常。1985年8月,按照潘龙驹设计的六个钻孔,孔孔见矿,铅、锌、银接连被打了出来,从而发现了甲乌拉银铅锌矿床。
独具慧眼,预言成真
1984年物探队发现查干布拉根山有铅锌银的化探多元素组合异常。于1986年春,潘龙驹从深部钻探验证结果,断定这里是一个伴生铅锌的大型银矿。
除了潘龙驹和他的同伴们发现的三个大型矿床外,内蒙古116地质队于1986年,在新巴尔虎右旗克鲁伦河西岸,找到了额仁陶勒盖大型银矿。他所预言的四个大矿全部找齐了。此外,另外一个地质队还在离乌奴格吐山不远处找到了矽卡岩性大型富铜矿,大大扩展了乌奴格吐山铜钼矿的规模和价值。
在实践中寻找真理
潘龙驹同志在地质学术理论成果方面,同样也靠着实事求是,探索创新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在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床、甲乌拉及查干布拉根银铅锌矿床的勘探工作中,领导并参加了矿床成矿规律的研究工作,并以战略高度总结区域成矿规律。这段时间除上述“试论额尔古纳一呼伦深断裂的发育及成矿作用”外,编写了科研报告《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右旗、甲乌拉及查干拉根银铅锌矿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的研究报告》(1990年),《内蒙古自治区满州里一新巴尔虎右旗铜多金属成矿带地质条件与成矿规律研究报告》(1989年),这些论著加强了陆相火山岩区,火山岩浆热液活动成矿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火山热液成矿理论,对该区及相似地区找矿工作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1996年为迎接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的召开,以潘龙驹为主,有孙恩守、李占敖、付金德参加整理了满州里一新右旗四个大型矿床的地质特征,由有色地质总局以地质丛书形式出版了专著《满州里一新右旗铜银多金属矿带大型矿床地质特征》。
1996年在到著名的凤太地区和西成地区铅锌矿床外围的大型金矿进行调研和检查工作,当时铅锌矿的成因已经过很多权威的科研院所进行过研究,一般均认为是与同生断裂有关的喷流沉积铅锌矿床。地质队的技术人员在找铅锌和金时找矿标志都主要抓构造标志,找铅锌矿主要找背斜核部泥盆系地层中不纯灰岩与千枚岩、页岩、板岩的互层带,找金矿则找碎屑岩地层中(千枚岩、砂板岩)构造破碎带(顺层和切层的都要找)。这说明勘查工作的实践者是注意了矿床的定位问题的,因此找矿效果较好。当时,潘龙驹同志总结了这一特点,提出用统一的热流体成矿观点,研究聚矿构造的课题。
1997年有色地勘总局成立三江找矿指挥部,潘龙驹同志在三江指挥部工作时间,提出了两个科研课题进行研究:(1)三江云南段喜马拉雅期构造与铜金多金属成矿关系研究;(2)三江云南段大、中型铜金多金属矿床聚矿构造特征及识别标志的研究。而且明确指出必须用聚矿构造的理论来加以研究。
提出“聚矿构造”理论
潘龙驹不满足于野外找矿,他总是结合自己的实践,深化对地质科学的认识。1999一2000年潘龙驹同志认真总结了近
38年来勘查工作经验和教训,与刘肇昌教授、李凡友等合作编写了《内生金属矿床聚矿构造研究》一书。该书于2000年12月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出书半年就已售完,地质界反映良好。
《聚矿构造》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在于提供了新的找矿思路,提供了提高找寻矿产资源成功率的有效方法,地质界人士评价道:要想快捷而有效地找到能为工业所利用的矿产资源,不可不研究聚矿构造问题。
编制“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
为了编好规范,先研究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掌握了资源/储量分类的条件,查阅了大量资料;特别是对75个矿床实例进行了搜集整理,部分矿床还进行实地调研,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各有关方面的意见,组织了多次不同范围内的专家论证。3月底完成初稿,4月底完成征求意见稿,7月底完成送审稿,12月完成报批稿。
该规范送审稿经“全国地质矿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区域地质矿产地质分技术委员会”第二届第五次全体会议审查通过并获得好评。对规范中矿床勘查类型的划分,评审认为“通过对75个矿床勘查类型实例,第一次引入了“类型系数”的概念,利用“类型系数”作为划分类型的依据,并由此对类型做了调整。即由原来的四、五个勘查类型调整为三个勘查类型。利用“类型系数”使矿床勘查类型的划分从定性向半定量转变,减少人为的干扰因素,这种探索具有创新意义”。(这里“类型系数”的概念和定量标准就是由潘龙驹同志提出来,并写入规范的)。总的评价认为该《铜多金属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规范的编制获2000年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潘龙驹说:“每当我们来到一处荒山野岭,就觉得那里的山山水水都有情,那里的天地是属于我们的,那里的流水特别清澈,空气特别清新。尽管野外生活孤寂单调艰苦,但我们活出了一种价值,一种精神!”他正是以这种态度进行着自己的学术研究,指导年青地质队员认真勘探祖国丰富的地下宝藏,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主 要 论 著
矿山建设网公众号
矿山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