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矿山建设第一门户网站!

新闻动态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国煤炭学会理事或会员的两院院士(上)

发布时间:2018-03-15

    中国煤炭学会成立于1962年,现有团体会员和理事单位141家,个人会员57663人,资深会员655人。基本涵盖了地质、采矿、洗选、装备、管理等全部与煤相关专业技术学科。指导全国21个省级煤炭学会开展工作。2013年10月,学会召开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理事会由198人组成,其中,常务理事69人。学会根据学科分类和工作需要共设工作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编辑委员会等分支机构32个,其中工作委员会4个,专业委员会26个,编辑委员会2个。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与人才并盛,致力于推出一批名品,在国内外矿业界推出一批名人,向中国科协推荐两院院士候选人、推荐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候选人,煤炭行业19位院土担任过中国煤炭学会各届的领导职务,是煤炭科技界的领军人才,共有30位两院院士,分两期(上、下)分别介绍中国煤炭学会理事或会员的两院院士。

       中国煤炭学会部分院士参加煤炭战略规划研究院揭牌
         


1.王竹泉

王竹泉(1891.4—1975.7),男,汉族,河北交河县人,硕士,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167月参加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16年至1921年,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调查员;1922年至1929年,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技师;1931年至1946年,任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技正;1932年至1937年,兼任北平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至1950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50年至1952年,任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地质室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组专门委员;1952年至1958年,任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地质处主任工程师,煤炭工业部地质总局总工程师;1956年至1957,兼任北京煤田地质科学研究所首任所长;1958年至1965年,任煤炭工业部地质司总工程师;1962年至1965年,兼任煤炭工业部煤炭科学研究院煤田地质研究所所长;1966年至1975年,任煤炭工业部基建办公室地质总工程师;19757月去世。

是著名的区域地质学家,我国煤田地质学的奠基人。1917年,首先发现大同煤田是一个石炭二叠纪及侏罗纪两组含煤地层并存的煤田,从而扩大了大同煤田的煤炭储量。主持开展南方晚二叠世煤田和北方石炭二叠纪煤田的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的研究,研究成果属国家科委19631964年度全国114项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之一,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对山东、安徽、河北、河南、江西、山西、陕西、内蒙古、辽宁、湖南、云南和贵州等省主要煤田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为大规模勘查奠定了基础。被地质界誉为山西王,主编了我国第一幅按国际分幅标准标绘的1100万地质图——《太原榆林幅》;研究和总结了中国煤的变质规律,提出了煤的接触变质作用类型,为丰富煤田地质学理论作出了积极贡献。

发表论文54篇,作为全国煤矿先进生产者特邀代表、主席团执行主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出席1956年全国政协会议,1964年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地质矿产组组员。




2.宋振骐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学家。1935年3月10日生于湖北汉阳。1957年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采煤系。山东矿业学院教授、矿山压力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长期从事矿山压力研究。深入煤矿生产第一线,建立并完善了以岩层运动为中心的矿山压力理论和研究方法体系,该理论体系把中国采场矿山压力研究从定性推向定量,把煤矿现场矿山压力和岩层控制从过去主要依靠统计经验决策,推进到针对具体煤层条件定量的发展阶段。组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矿山压力研究所,主持并完成了包括“六五”、“七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等20多个项目的研究任务。创造的“井下岩层动态观测研究方法”及成功研制的顶板动态仪等监测手段,以及顶板预测预报和顶板控制设计等计算机系统和软件,实现了理论和方法的统一。

        矿压所是在师生共同参与研究的研究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当时,我们研究认为:我们你是煤炭行业的院校,要在煤炭生产环节中影响报生产安全的重大问题上做点贡献,应立足采矿育专业,突出应用能力,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矿压所成立之后,我们觉得光是采煤专业捉的人可能还是不够,因为矿山压力研究的面比不较宽,也是煤炭安全方面比较重要的,如果没名有其他专业的人同他们一起研究、联合攻关,评势必局限性比较大,难以产生大的成果。于是,从学校的层面上支持他们,给他们配备力量。专门为他们抽调了不同专业的教师,有搞数学究的,有搞机电的,凡是需要的人才能配备的都于配备进去。宋振骐原来是我们教研室的,也是搞采煤最的,比较有能力,他对矿压方面有兴趣,有责任感,有想法,也是研究了多年了,矿压所就让他挑头,他只要要人,我们就抽调出来支持他。当时,也有很多人讲这样支持他不公平,挖了别人的墙角。我就跟他们解释:这是从学校整体发展考虑的。大家了解了以后也就不再说什么了,都挺配合。当然,宋振骐他们自己也去外面招揽人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矿压所在煤炭系统崭露头角,受到现场欢迎,名气越来越大,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宋振骐的研究成果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这为他后来当选院士创造了条件。


                  宋振骐院士参加学术会议与编者(右)合影冻结


3.范维唐



范维唐(1935.7.18—),男,汉族,出生于北京,湖北鄂城县(今鄂州市)人,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党员。

1956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采矿系;1956年9月至1959年9月,在北京外语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钢铁学院进修;1959年至1963年,在苏联莫斯科矿业学院攻读研究生,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63年至19727月,任开采所研究室主任;19727月至19755,任煤炭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19755月至19789月,任煤炭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期间,19776月至197712月任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9789月至19869月,任煤炭科学研究院院长兼煤炭部科技局副局长、局长;1986年至1988年,任煤炭工业部总工程师、技术委员会主任;1988年至1993年,任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副总经理;1993年至1995年,任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1995年至1998年,任煤炭工业部党组成员;2001418日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第二次全国会议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2007119日,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代管协会全体干部大会上,经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推荐、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任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名誉会长。

是著名采矿专家。主持了中国煤矿第一批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的研究、试验,突破了液压支架关键技术。组建了采煤机械化研究试验基地;组织了综采放顶煤技术的研发;组织并参与了攻克坚硬顶板条件下的综采技术难关。主持制定了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组织提出了中国采煤机械化合理技术途径煤炭工业科技、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洁净煤技术发展规划等,提出了炮采三项新技术菱形网技术三小光爆锚喷技术等适用性强的推广应用项目;组织提出了煤炭工业的质量振兴纲要。主持制定及组织实施了煤炭工业质量标准化体系。组织了一系列国内外洁净煤技术研讨会,促进了洁净煤技术的发展。组织一系列新技术项目的推广、应用。组织煤炭基金项目及标准化项目的研究,促进了基础研究的发展。组织中国矿业大学申报211工程。多次主持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作主题报告,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19885月当选世界采矿大会副主席,连任三届;19897月当选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1989年当选中国科协工程学会联合会主席,一、二届连任;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主席团成员、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1995年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任清华大学BP清洁能源研究与教育中心顾问委员会主任。2007年被聘任为中国煤炭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中共第十、十一、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陈湘生院士陪同煤炭部副部长范维唐院士视察北京地铁冻结工地


4.刘天泉


刘天泉(1927.11.3—2000.3.28),男,汉族,江西萍乡市(原名萍乡县)青山镇青山村青泥凹人,硕士,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从江西分宜乡村师范学校毕业;毕业后在分宜乡师范附小任教师,一年后转入高中学习;19491950年,任江西省萍乡县青山村小学校长、教师、青山村农民协会委员兼秘书;1950年考入湖南大学矿冶系;19529月被派往波兰华沙大学学习波语;19549月至19571月,在波兰克拉科夫矿业学院采矿系学习;19572月至195810月,在波兰克拉科夫矿业学院采矿系硕士班学习,获硕士学位。

1959年至1994年,在开采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历任特采室室主任、开采所主任工程师;1994年至1998年,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煤炭部煤炭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1997年起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总工程师。2000328日在北京去世。

是煤炭特殊开采和岩石力学与工程界的泰斗,中国现代特殊开采技术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从采动岩体变形空间分带、采动地表变形空间形态、采动地层结构到采动地层质量评价,创立了完整的矿山岩体采动响应理论及特殊开采技术体系。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项。出版专著10多部(含译著2部),发表论文100多篇(含译文20多篇)。1990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

1982年、1985年被评为煤炭部劳动模范;1984—1996年,任北京市人民政府采矿工业顾问团第一至第六届顾问;1983年当选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84年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51998年,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二、第三届工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3年获得孙越崎能源大奖;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22000年,任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开采损害技术鉴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1997年任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矿业协会常务理事。


                     

张玉卓院士与他的导师刘天泉院士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座谈会


5陈清如




矿物加工专家,1952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致力于选矿理论和工程实践的研究,是我国矿物加工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重介质旋流器末煤选煤厂,指导研究设计了我国第一台筛下空气室跳汰机,解决了我国跳汰选煤机的大型化;建立了“粒群透筛概率”的筛分理论,“空气重介质稳定流态化”的选矿理论和技术,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高效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选煤示范厂。部门内容引自矿业汇,煤博士据中国工程院网站整理报道

                     李岚清副总理与陈清如院士(左)亲切交谈


6.钱鸣高


钱鸣高,1932年12月生,著名矿山压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4年东北工学院采矿工程系毕业,1954--1957年就读于北京矿业学院采矿系采煤专业研究生。历任北京矿业学院,四川矿业学院,中国矿业学院(大学)矿山压力实验室,研究室主任,

他1984年被评为首批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1年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994年获“能源大奖”,199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采矿系系主任。曾任煤炭工业矿山压力中心站站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和矿业学科召集人,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International J. of 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国际编委。2007年当选为中国煤炭学会名誉理事长。

他是我国矿山压力及其控制学科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5 0多年来在采矿工程学科建设及矿山压力理论和实践中作出了系统,全面而具有创造性的成果和重要贡献。提出的采场上覆岩层的“砌体梁平衡假说”以及老顶破断规律及其在破断时在岩体中引起的扰动理论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创立的“砌体梁”力学模型被收录于《中国大百科全书 . 矿冶卷》有关条目,且作为基本理论编入教科书,为高等矿业院校广泛采用。他创立了以采场上覆岩层活动规律和支架-围岩系统为核心的工程理论体系,建立了“矿山压力预测,控制和监测”的实用工程技术,为煤炭安全生

产和高产高效开采作出了贡献。近期又提出了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和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绿色开采技术”体系。上述成果获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和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6项省部级奖。

他编写《采煤学》,《矿山压力及其控制》,《中国煤矿采场围岩控制》,《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等著作10本,发表论文140余篇,培养了22名博士和22名硕士。他1995年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鸣高院士与宋振骐院士认真交流



7.汤德全


汤德全(1915.12.14—2006.08),男,汉族,出生于上海,浙江镇海人,大学本科,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6年至1942年,在德国达姆斯德工业大学和瑞士苏黎士联邦工业大学攻读动力机械专业,获得学位工程师称号。1942年后在瑞士卜郎勃机电厂(BBC公司,现ABB公司)任设计研究工程师。1947年至1948年,上海同济大学电机系任教;1949年至1951年,香港卜郎勃分公司(B.B.C香港公司)工程师;1951年至1977年,北京矿业学院矿山机电系教授、系主任(期间,1958年至1966年,兼任北京市机电工业局技术副局长);19789月至198212月,任煤炭科学研究院副院长;20068月逝世。

是著名矿山机电工程专家、教育家和学科奠基人。在中国矿业学院任职期间,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矿山机电专业。筹建了电机、电子、矿山、运输、提升等五大专业实验室。对两相流理论、模化相似理论、高压水射流理论等开展试验研究,指导培养出了我国煤炭工业第一批研究生。创建了北京市第一个液压件车间和粉末冶金研究所。1959年,汤德全被任命为人民大会堂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负责完成机电、照明、通讯、供暖等技术工程设备的设计、安装和运行工作。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大会堂建设工地视察,高度赞扬了他的工作。

主持完成了平顶山四矿一条龙生产系统自动化样板矿示范矿井项目和我国第一台矿井井下机车运输信号闭塞系统的研究、设计、组装和运行,创建了北京矿院电机厂。

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兼科技委委员,中国科协第二、三届委员,国家学位委员会第一届评议组成员;煤炭工业部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能委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煤炭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煤炭高等教学顾问团顾问。他主持的矿井千伏级井下供电设备和系统研究获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汤德全院士在学术会议上发言

8.戚颖敏

戚颖敏(1929.11.4—1999.9.28),男,汉族,山东威海人,硕士,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在波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入威海清泉小学读书;1943年进入威海育华中学;1947年至1948年,在青岛市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读书;1948年至1949年,失学、失业、居住青岛;1949年至1952年,在北京俄文专修学校二部(留苏预备部)学习;1953年至1954年,在波兰华沙大学学习;1954年至1959年,在波兰克拉科夫矿冶学院采矿系,获硕士学位;1960年至1995年,历任抚顺分院第二研究室副主任、主任、通风所所长;1995年至1999年,任抚顺分院总工程师、高级顾问。1999928日病逝。

    是我国矿井防灭火技术的奠基人之一。首次将风与火两个既矛盾而又可统一的客体辩证地引入矿井防灭火领域;开创和发展了均压防灭火技术,在大同矿区取得试验成功后在全国得到了长期的推广应用,形成了技术规范;首次提出风网解算技术,并创立了火风压的概念;首次将煤吸附流态氧技术引入煤自然发火基础参数的研究,为矿井自然发火预测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发了适用新指标的仪器仪表。1989年通过大量的调研工作,提出了新疆北塔山火区与大黄山火区的治理方案,为我国主要煤田火区的治理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主持参加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3次获省部级劳动模范和优秀专家称号;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30余篇。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5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任中国煤炭劳保学会理事及矿井火灾和降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戚颖敏院士在办公室看论文


9.韩德馨

    

   

    韩德馨,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煤田地质学家、煤岩学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现代煤田地质事业的先驱者之一。参加领导创建了我国高校第一个煤田地质系;在煤变质的研究领域里,提出了“燃烧变质”和“热液变质”新类型,并制定了构造变质作用的鉴定标志;组织编写了《中国煤田地质学》,主编了《中国煤岩学》专著。被国务院授予“有贡献的早期回国专家”称号,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韩德馨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是我国首批煤田地质专业博士生导师,既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地质教育家。从50年代起,中国矿业学院刚刚成立,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办学条件十分简陋,韩德馨教授不怕困难,不畏艰苦,亲自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先后为学生开设了6门专业课。课后或假期间,他还带领学生上山下矿井,指导各种实习,增强同学实践工作能力。在上山和下矿井的过程中注意采集标本,收集各种具有特点的标本,亲自带回来作学生的实习材料。由于他勤奋的努力,标本逐渐丰富,布置成完整的“煤田地质陈列室”。这不仅方便了广大同学的使用,而且接待了外国专家,并成为中学生科学教育的良好场所。 韩德馨治学严谨,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在平日教学过程中,他注意学生科学基础的训练和人文科学培养,要求学生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还要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工作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求实学风。他说,治学像金字塔一样,既要高也要广阔的基础。他认为一所健全的大学,要注意文、理均衡发展,融合科学与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既有灵活的思维与学习方法,也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求实的学风,这样才能使学生博学善思,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上世纪50年代,苏联煤田地质专家多洛辛来华讲学,系统介绍了苏联的科学成就。他们撤走以后,中国矿业学院走自己独立培养研究生的道路,韩德馨担任研究生培养领导小组组长,进行培养研究生,开创我国独立自主培养研究生的先河。生活中的韩德馨还是一位热心人,他曾将国家补发的工资送给学校作为奖学基金,并寄给边远地区的学校。他主编的《中国煤炭地质学》一书获奖后,他曾将这些钱向出版社买了几十本书,送给曾经对这本书给予帮助的人。1998年在80寿辰时,韩德馨教授又拿出多年积蓄的稿酬和各项奖金,设立了“韩德馨奖学金”,以奖励中国矿业大学地质专业的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


10洪伯潜

1931.12—),男,汉族,福建厦门市人,大学本科,教授级高工,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19568月参加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19521953年,在厦门大学学习;19531956年,在浙江大学学习;19561991年,任建井所课题组长、钻井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911994年,任建井所钻井研究室主任工程师;19941997年,任建井所学术委员会顾问;20012002年,任北京中煤矿山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2003至今,任北京中煤矿山工程有限公司学术委员会主任。

是矿山建设领域钻井法凿井技术方面的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矿井建设大直径钻井法凿井技术的研究,使钻井法成为我国首先通过440m以上(钻深508m)表土不稳定含水地层、独具优势的大直经井筒特殊施工方法。提出了约束混凝土井壁新型结构及其设计理论与计算方法,完成了山东省龙固煤矿近600m深井钻井法凿井技术的研究。

    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级项目1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30余篇。199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获得国家六·五攻关优秀奖先进个人称号,1986年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煤炭学会第六、七届常务理事、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建筑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协会理事

  张玉卓院士祝贺洪伯潜院士七十岁生日


11.周世宁


周世宁(1934.1.12- )矿山瓦斯防治专家。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 1953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学院。现任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长期从事矿井瓦斯防治的科学研究工作,在瓦斯流动理论、煤层瓦斯压力和透气系数等参数测定技术、实验研究和生产应用等方面都有许多发明和创造。发明的“胶圈-压力粘液封孔测定煤层瓦斯压力技术及装置”获1986年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他创建了以Darcy定律为基础的对煤层有强吸附作用的瓦斯流动微分方程。在实验室进行瓦斯流动的物理模拟试验,并应用相似理论将实验结果以相似准数的形式导出通用的单向、径向和球向不稳定流动瓦斯涌出量计算公式,获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煤层透气系数测定方法”和“予抽煤层瓦斯防止突出”两项技术,均获1983年原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开创性地建立了我国煤层瓦斯地质、流动理论、瓦斯预测和抽放以及煤和瓦斯突出防治的学术体系,他是该理论体系的奠基人。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家宝总理与周世宁院士(右)、张铁岗院士亲切交谈


 12谢和平

 谢和平(1956.1.17- )矿山岩体力学专家。湖南双峰县人,1987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共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四川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科协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能源学会副会长、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职。长期从事矿山工程力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来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率先组织开展了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以及深部煤炭开发中煤与瓦斯共采理论研究,组织研究并提出了煤炭开发新理念即科学开采和科学产能。率先提出了全球CO2减排不应是CCS,而应是CCU,开创了CO2矿化利用新领域。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SCI收录80多篇、引用500余次,EI收录100多篇,CSCD和CSTPC引用600余次。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4项国家级奖,以及孙越崎能源大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多项。被美国、英国、德国、波兰等国外著名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及客座研究员,2007年被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08年获香港理工大学第十五届“杰出中国访问学人计划”表彰,2012年10月被香港理工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12年11月被英国诺丁汉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毕业典礼讲话

14张铁岗


张铁岗(1946.9.24- )安全技术及工程专家,教授级高工。出生于河南省许昌县,原籍河南省许昌县人。1966年毕业于焦作矿业学院(现河南理工大学),1990年进修于北京煤炭干部管理学院,曾任平煤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


长期在一线致力于煤矿工程、科研与安全技术工作。为攻克瓦斯,担任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矿井瓦斯综合治理示范配套技术研究》课题组组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中瓦斯防突、分级、隔抑爆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使我国防治瓦斯整体水平向前迈一大步,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所著《矿井瓦斯综合治理技术》、《复杂、难采煤层的开采》、《煤矿安全工程设计》等书,已被生产、教学、设计、科研等部门广泛采用。主持改造老矿两座,设计延深及新建大矿六座,创建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并任主任,为平煤成为全国产量效益特大型企业作出贡献。有十多项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曾先后被评为全国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科技创新“十佳”人才。并荣获孙越崎能源大奖。2002年被国务院聘为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矿业组副专家。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家宝总理与张铁岗院士(中)、周世宁院士亲切交谈

14.谢克昌

  谢克昌,1946年出生,煤化学工程专家,我国煤化工科技领域的开拓者之一,1999年获日本信州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教育部煤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太原理工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双聘教授等,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太原理工大学校长等。


    长期从事煤化工和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的科研、开发、教学和战略规划研究,连续两次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能源领域“973”项目。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谢克昌院士参加大学生活动

15.彭苏萍

彭苏萍,矿山工程地质与工程物探专家,1988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曾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公共安全〉专题组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兼召集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能源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国家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国家“653工程”煤炭地质与测绘领域首席专家等。2007年,彭苏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矿山建设网公众号                          


杰出工程师公众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