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矿山建设第一门户网站!

新闻动态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深海采矿研究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24-06-26

深海采矿研究现状分析

采矿工程 矿山建设网 2024-06-26 10:16 

引言

研究背景与工程挑战

Background and challenge

随着陆地资源的不断枯竭,以及新兴的新能源行业对稀有金属的巨大需求,深海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是未来推动民生、资源、科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深海矿产资源主要涉及三种不同矿藏:多金属结核、多金属或块状硫化物、富钴的铁锰结壳。


01

深海矿产资源的分类及分布

深海多金属结核资源广泛分布于水深4000米~6000米的深海盆地,主要包括东太平洋海盆、西太平洋海盆和印度洋海盆等,以马铃薯大小的结核形式存在,仅东北太平洋赤道附近的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结核的估计矿产储量就高达210亿t;

富钴结壳资源主要分布于水深800米~3000米的深海海山表面,表面呈肾状、鲕状或瘤状,主要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海山顶部。据估计,大约635万Km2的海底(占海底面积1.7%)被富钴结壳所覆盖;

深海多金属硫化物资源主要分布于全球大洋中脊、弧后扩张中心和岛弧等区域,以水深2000米~3000米为主,主要包括东太平洋海隆、大西洋洋中脊、西南印度洋洋中脊、西北印度洋洋中脊和西太平洋弧后盆地等区域,据估计,现代海底可能存在1000-5000个大型硫化物矿床。

图1 海底矿藏的世界分布图


多金属结核(蓝色)

多金属或块状硫化物(橙色)

富钴的铁锰结壳(黄色)


02

深海矿产面临的挑战

挑战1

深海底部的高压、低温、黑暗、腐蚀环境,对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材料和结构设计都提出了严峻考验。

挑战2

不同的矿产资源需要不同的采矿方式,如对于多金属结核可以采用液力采集,而对于富钴结壳则需要机械采矿;在保证运营成本的同时,进一步开发高效集矿作业系统、优化采矿工艺、提高不同矿种的采集效率,是当前开展商业化深海采矿布局的挑战之一。

挑战3

深海采矿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扰动海底沉积物、破坏海底地形、影响底栖生物栖息环境、增加海水浊度、释放海底重金属、产生噪声污染等。

深海采矿带来的环境影响是当前国际关注的焦点,处理好海底环境保护和海底矿产资源开采的关系是开展海底矿产资源开采的关键。


01

深海采矿活动发展现状

Development Status



深海采矿概念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但是一方面由于缺乏国际法和国内法的保障而无法获得稳定的投资,另一方面国际上保护深海环境的意识日盛,商业化的深海采矿至今未能实现。

自2010年以来,在国际海床上勘探矿藏的合同数量从8个增加到31个(图2)。其中,19个是关于太平洋CC区、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5个是关于西太平洋、南大西洋格兰德河隆起和太平洋麦哲伦海山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7个是关于中印度洋、西南印度洋脊和大西洋中脊的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

图2 国际深海底采矿勘探合同和国家

目前,已有多个国家或组织在合同区进行了矿产资源试采,如早期OMI的CC区多金属结核海试和鹦鹉螺公司的索尔瓦拉项目。2020年7月,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使用“白岭号”海洋资源调查船,在位于南鸟礁南部专属经济区的拓洋第5海山平顶部(水深约930m),实施了全球首次富钴结壳的采矿试验,成功收集了649kg样品。

我国于2017年研制出400米级的富钴矿开采试验车,可以在线实时监测富钴矿的赋存情况,获取探矿层厚度和调节开采头的切割与破碎量。

2018年,由中国五矿长沙矿冶研究院牵头研制的“鲲龙号”海底采矿车成功完成500米级海试,其水下定位精度可达0.72m,实现了我国深海采矿领域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团队于2021年成功研制出深海重载采矿装备样机“开拓一号”,“开拓一号”深海重载采矿装备样机的成功海试标志着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研发向工程化、智能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正逐步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2022年,北京先驱高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研制了新概念深海多金属结核原位集矿技术验证平台“曼塔号”,采用了原创性的浮游行进式集矿技术方案。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多家单位机构共同攻关,于2023年研制了适用于深海硫化物开采的重载四履带独立悬挂行走系统样机,显著提高了集矿车在深水复杂地形下的行走速度。

图3  深海矿产资源开采模式图





02

深海采矿重点政策梳理

Impact on marine ecosystem

海洋是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国际海底沉积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


1970年第2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各国管辖范围以外海床洋底与下层土壤的原则宣言》,明确国际海底及其资源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此后,“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被纳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明确指出国际海底内的活动应为全人类的利益而进行。任何国家或自然人、法人,不应将“区域”或其资源的任何部分据为己有。

为了对深海采矿这一具有巨大潜力的行业进行监管,国际海底管理局自1994年成立以来,根据《公约》和《关于执行1982年12月10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一部分的协定》(以下简称《协定》)的相关规定,至2012年相继制定了《“区域”内多金属结核探矿和勘探规章》《“区域”内多金属硫化物探矿和勘探规章》以及《“区域”内富钴铁锰结壳探矿和勘探规章》等相关规定。在此过程中,国际海底管理局法律和技术委员会陆续颁布了若干指南。这些规章和指南为国际海底制度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ISA)的最新计划,将于2025年ISA第30届会议上通过《深海采矿法》。目前,ISA仅限于授予《海底勘探许可证》,不允许深海开采矿物。


中国是国际海底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国际海底管理局法律和技术委员会以及财务委员会均有中国籍委员,中国政府每年都会派出代表团参加国际海底管理局大会,并积极参与各项议题的讨论。

中国在201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并于2017年颁布实施了《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许可管理办法》《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样品管理暂行办法》《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资料管理暂行办法》等3个涉及“区域”内勘探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充分显示了中国对国际海底治理的重视以及作为担保国的诚意。

2023年11月13日,由北京先驱高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单位编制的《深海采矿活动环境保护与保全指南》《海底多金属结核采矿系统技术指南》团体标准经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批准发布。该两项标准是我国首次发布深海采矿领域英文版标准。


《深海采矿活动环境保护与保全指南》给出了深海采矿活动环境保护与保全工作的总则,以及勘探阶段、开采阶段、闭矿阶段与利益攸关方参与的环境工作指南,对勘探阶段的环境调查、空间规划、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工作提出要求。


《海底多金属结核采矿系统技术指南》提供了海底多金属结核采矿系统绿色、经济、可靠、智能、安全的技术准则以及需考虑的因素,对“区域”及其他海域海底多金属结核采矿系统及相关关键设备的设计、建造、应用、管理等方面给出指导。


有关深海矿产资源开发的规划梳理

国家层面

《"十四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在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加强深海战略性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瞄准人工智能、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

《实施方案》提出,要聚焦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研制深海油气开发装备、海上风电装备、深海采矿装备、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深海养殖装备等新型海洋工程装备总体设计、总装建造标准;研制动力定位系统、单点系泊装置、平台升降装置、水下系统等新型海洋工程装备关键系统标准;研制潜水器设计建造、测试验证、运行保障等标准。

地方层面

《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

提出实施集群发展行动、产业链优化行动等6项主要任务,以及深海采矿海试工程、大型液化天然气船提升工程、大型邮轮创新工程等8大重点工程。


《上海市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加快建立深海矿产开发装备技术体系,重点突破深海采矿船、深海采矿机与输送系统等装备。


《山东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

《实施方案》明确,海工装备领域,攻克一批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国之重器”和关键技术装备,打造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海洋工程装备产品体系,海洋能源开发、深海采矿等新型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形成新的领先优势。


《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海洋船舶工业要接轨国际造船标准,着力推进海洋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开展深海采矿船等高技术船舶的设计和制造,提升自主设计、系统集成和总承包能力,打造高技术船舶品牌,建设世界领先的现代船舶制造基地。


《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开展大型海洋设施一体化安装和拆解装备、深海智能采矿装备等研制


《江苏省“十四五”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在深海采矿装备技术方面,提升海底矿产勘探开采输运系统装备技术、深海采矿系统水下物联网关键技术、深海采矿水面支持母船装备技术、深海采矿装备试验设施及工程材料关键技术等。


《近期科研工作进展和太湖实验室“十四五”发展规划》

开展深海采矿重大专项及多型作业系统完成研制与试验验证,构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深海多金属硫化物采矿技术体系。将坚持深海共性基础技术、深海运载技术、深海探测与信息技术、深海作业与保障技术四个研究方向的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依托策划实施深远海与极地等重大科学工程,集聚整合全国重大基础试验设施群和优质科研资源,形成代表国家水平的深海装备创新平台。


《福建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以深海采矿船为核心产品,向采矿设备、提升系统及矿物处理系统等上下游产业延伸;发展数字矿区技术、商业型采矿技术、移动平台技术,提升深海矿产资源开发装备无人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深圳市促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支持海洋领域科技研发及关键技术攻关。每年度安排不超过1500万元,瞄准海洋工程和装备、海洋能源与矿产等前沿领域,围绕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设计与运维、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深海采矿、水下关键零部件集成应用、海洋创新药物研制、海洋生物医用材料开发等环节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03

深海采矿关键技术现状

Technology Status



深海矿产资源开发的代表性技术装备图谱如图4所示。

图4  深海矿产资源开发技术装备图谱

深海水下关键技术涵盖工程、科学研究、资源开发等领域。

具体包括: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多机理水下高精度定位与高速率通信技术、轻量化设计技术、水下定位导航技术、深海供电技术、水下液压技术、水下密封技术、精密元器件加工制造技术、腐蚀控制技术、水下目标探测与定位技术、海洋监测与控制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大系统力学计算与分析技术、跨尺度工程设计方法与技术等。


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通过大量的海上试验,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深海矿产资源开发技术方案。在采矿车和提升系统方面,掌握了关键技术研发和核心装备研制能力,主要包括采矿车安全行走和高效采集、长距离泵管输送流动保障、水下动力输送等技术。

表1 国外深海采矿装备研制进展


采矿车

欧盟、韩国、日本、印度等都针对海底多金属结核研发了矿石采掘装备并开展海上试验。

比利时GSR深海采矿公司在2017年和2020年分别研制出深海采矿试验样机PataniaI和II,并于2021年在东太平洋ClarionClipperton矿区完成4500m水深海试,成功采集1200t深海多金属结核,采集效率高达110~120t/h.

01

PataniaI

02

PataniaII

图5 比利时多金属结核采矿车

加拿大TMC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公司在2022年3月完成深海采矿车研制,同年8—11月在NORI-D矿区完成采集提升试验,成功采集4500t矿石,采集效率可达86.4t/h,并计划今年启动小规模商业化开采,2025年实现全尺度商业化开采。

图6 TMC采矿

比利时GSR公司和加拿大TMC公司已然成为全球深海采矿领域的领军者,有望率先实现深海多金属结核的商业化开采。

日本针对热液硫化物开采研制四履带采矿车,于2017年开展系统性能海试,在热液硫化物的开采中,鹦鹉螺矿业公司采用主采矿机完成切削和破碎作业,在辅助切割机完成的采矿台阶上快速地切削和破碎矿石。在热液硫化物的开采中,加拿大鹦鹉螺矿业公司使用海底收集机完成,主采矿机破碎后的矿石由海底收集机制成矿浆,通过水力提升系统将矿石泵送至海面上。

(a)主切割机

(b)辅助粉碎机

(c)收集机

图7 鹦鹉螺矿业公司的三台采矿车


提升系统

提升泵管装备的主要功能是将矿石-海水形成的混合物以一定的速度和浓度从开采装备输送至海面。主要有轴向混流泵、离心泵、隔膜泵等,欧洲、日本和韩国都已经完成了矿浆提升泵的制造,并进行了相关试验,验证了矿浆提升泵的实用性。


2012年,鹦鹉螺矿业公司与美国GEHydil联合制造了有回水驱动功能的深水隔膜泵,类似于在陆地采矿中经常使用的输送浆体管道的隔膜泵,同时进行1500米水深矿物开采作业,该泵主要由油缸、活塞、隔膜室、油缓冲器与浆体缓冲器、进料阀箱与排料阀箱以及电机组成。由于使用隔膜泵作为输送泵,与矿物颗粒直接接触的是隔膜不是泵体,因此,隔膜的磨损寿命问题使用该泵型的研究重点。

图8  鹦鹉螺矿业公司提升泵设备


1978年,德国KSB公司研制的三台六级潜水输送电泵在中太平洋进行的海底采矿试验中成功地从海底向水面采矿船上采集了1000t的矿物结核,并且在停泵后结核能回流通过泵,但泵存在一定的磨损问题,KSB公司后续对泵的结构进行某些合理的改进,并采用耐磨损材料制造叶片来解决叶片磨损问题。该泵引领了后续海洋采矿输送电泵研发方向。

KSB公司于1988年进行了结核工业生产能力为500t/h的商业开采系统的设计。

2020年德国KSB公司为某深海采矿公司进行了6000米水深锰结核商业开采系统输送电泵的概念设计,输送泵采用四级的结构形式,流量1500m3/h,扬程210mH2O,输送体积浓度15%,生产能力450t/h,电机功率1600kW,转数1760rpm。

图9 德国KSB公司输送泵示意图


针对深海采矿,韩国地质资源研究院(KIGAM)对四级混流输送电泵进行研制,并对该泵通过最大粒径20mm时进行数值模拟,以及研究深海输送电泵的设计理论;Chi-HoYoon等人研制了两级提升电泵,并将其与提升软管组合为提升系统进行浅海提升试验及数值模拟分析。其两级提升电泵的扬程为70mH2O,通过的最大颗粒粒径为20mm,但试验测试该泵的过流能力较差,容易出现堵塞情况。

图10 韩国四级输送电泵的研究


国内研究进展


采矿车

针对海底多金属结核开采:

综合国外研究进展,中国早在“八五”期间就研制出了复合式和水力式采集方式。“九五”期间确定了采矿车采用履带行走作为行走技术方案,随后在云南抚仙湖进行了湖试。

2018年,长沙矿冶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研制的“鲲龙500”号采矿车分别在中国东海和南海成功进行了70m和500m水深海试,完成了整体结构耐压性能测试、密封性能测试、可行驶性和可靠性测试。

图11 鲲龙 500

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研制的“开拓一号”深海采矿车在南海成功进行了1300m深海试验,完成了重载装备海上布放回收、海底路径规划与自主行走、海底矿石采集与沉积物取样等试验。

图12 开拓一号

针对富钴结壳开采:

2005年,中国开始对富钴结壳采集装置开始样机试验和数值仿真研究;

2016年7月,长沙矿山研究院研制的螺旋滚筒采矿头在南海完成了富钴结壳采掘试验,验证了该装置的可行性;

2018年,长沙矿山研究院研制的富钴结壳采矿车“鲲龙2000”在大西洋开展2000m海试;

2018年,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在南海完成了富钴结壳规模采样车试验,验证了布放回收、海底矿石破碎等功能;

2020年,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和招商局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富钴结壳采矿车于1300m水深的海山区进行海试,同时“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进行了原位监测与环境采样

表2 国内深海采矿装备研制进展


提升系统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针对提升泵管装备、长距离管道输送等关键技术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

长沙矿冶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对管道输送特性和泵的回流特性进行了相关研究。我国从“八五”计划开始,建成了高30米的垂直管道提升系统,研究了管道输送特性以及潜水泵过流回流特性,建成了国内首台垂直管道提升系统(高度30m,内径100mm),该系统采用涡流式无堵塞矿浆泵,分别开展人工模拟结核(最大粒径30mm)和天然锰结核水力提升参数试验和天然锰结核破碎粉化试验。

“九五”“十五”期间开展了关于管径(150mm)和结核粒径(50mm)的提升对扬矿参数影响的研究,并试制出潜水电泵模型(泵流量420m3/h,泵扬程80m),同时在“十五”国家海洋专项科研计划的支持下,我国成功研制出了以清水和矿浆为输运对象的两级举升泵(泵长4.6m,外径0.93m)。

“十一五”计划期间,建成了高度224米的垂直管道提升试验系统,验证了扬矿工艺的合理性。2016年,又进一步研制出高比速五级泥浆泵,在南海进行了300米级泵管提升系统海上试验,输送矿浆体积流量为500立方米每小时,结核输送量为50吨每小时,但出现了泵停止后粗粒矿物回流平稳性的问题。

2018年,中南大学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下,与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分别研制成功两套两级浆体举升泵,经试验改进设计后获得两套六级举升泵(额定液压扬程270m,流量420m3/h,额定料浆体积浓度5%),成功完成了固液两相工况下正常运行及停泵回流试验。该项目全面推动中国自主创新深海多金属结核开采试验系统,于2021年在南海海域1306m深度开展全系统综合试验,共采集1166kg多金属结核。


技术攻关方向

一是加强深海采矿总体设计技术研究。总体方案和装备技术体系研究,开展船型与主尺度论证技术论证。深海采矿整体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以及联动开采作业过程的模拟研究是目前发展的前沿技术。


二是改善集矿系统的效率、控制性能和自动化。集矿系统研究主要涉及采矿机器人的运动、采集矿及其控制技术,未来需要攻关适应深海矿区地形的采矿作业车,研究作业车的定位、姿态、行走测控技术及其控制技术,适应深水、丰度变化和微地形变化的固体矿物集矿技术。


三是突破深海采矿发展面临的难点——提升技术。提升系统由带浮力材料的输送管、中继站、提升输送泵和扬矿管等组成。由于管道空间形态复杂且变化不定,粗颗粒的输送风险较大,存在堵塞输送管的风险,且管道的受力特性较为复杂,对集矿机的受力状态产生影响。目前国际上较为认可的是流体提升式采矿方法,且最具有工业应用前景。我们需要攻关的是集矿机与立管协同技术、中继站技术、固体物料在立管中的输送技术等。


四是深海采矿设备的环保性、运动性、智能化标准将更加突出。各国所有的深海采矿机器人,都是采用履带式行走方式,体积庞大,收放复杂,提升方式采用管道提升,夹杂很多无用泥沙,能效利用率较低。采矿机器人地形适应性差,这种地毯式采矿对海底破坏严重,因此设备的环保性、运动性亦是讨论的焦点。同时颠覆性、智能化、适应能力强的装备将不断创新发展。

深海矿产资源开发装备技术攻关方向

01加强深海采矿总体设计技术研究

1)总体方案和装备技术体系研究

2)船型与主尺度论证技术论证

3)深海采矿整体系统的动力学建模

4)联动开采作业过程的模拟

02改善集矿系统的效率、控制性能和自动化集矿系统研究

1)适应深海矿区地形的采矿作业车研究

2)采矿车的定位、姿态、行走测控技术及其控制技术

3)适应深水、丰度变化和微地形变化的固体矿物集矿技术

03突破深海采矿发展面临的难点——提升技术

1)集矿机与立管协同技术

2)中继站技术

3)固体物料在立管中的输送技术等

04突出深海采矿设备的环保性、运动性、智能化标准

纵观目前各国所有的深海采矿机器人,都是采用履带式行走方式,体积庞大,收放复杂,提升方式采用管道提升,夹杂很多无用泥沙,能效利用率较低。采矿机器人地形适应性差,地毯式采矿对海底破坏严重,因此设备的环保性、运动性亦是讨论的焦点。同时未来的水下探矿机器人将具有更强的作业能力、更高的运动性能、更加智能化。






04

深海采矿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Impact on marine ecosystem



随着近几十年多种深海矿产的试验性开采与环境监测,以及海洋生物普查计划的实施,人类对深海采矿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已有初步的了解。

深海采矿活动对海洋生物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

①地形地貌的变化导致海底生物栖息地丧失;

②海底扰动和尾矿水排放造成的沉积物羽状物,可能使水体浊度增加或使未开采地区生物发生窒息;

③声音和光的增加会改变海洋生物的行为。


海底地貌改变的影响

多金属结核一般直径为4~10cm,为深海平原提供了大量的硬基质,可供底栖生物固着。进行结核采集后会直接破坏海底硬质基底,对结核周围底栖生物产生巨大影响,而且结核生长速度十分缓慢,平均约为10~20mm/Ma,因此生态恢复能力极低。


多金属硫化物和富钴结壳的采集,会改变栖息地的三维结构,降低栖息地之间的差异性,并改变基底特征(如孔隙度、粒度分布、矿物成分),以及地球化学过程和水动力机制,从而导致影响范围扩大。


对于多金属硫化物的开采,相比于活跃的喷口,不活跃的喷口其恢复能力较弱,因此采矿给周围生物带来的影响有可能是永久性的


另外,采矿车的行驶过程也会改变海底地貌,可能会扰乱或压陷约15~40cm的深海沉积物,这些沉积物则是部分海底生物食物来源,因此会阻碍生物生长发育。


沉积物羽流的影响

沉积物羽流是一种细粒悬浮物质,主要由采矿车切割和收集过程产生的收集器羽流,以及矿产提取后尾矿水排放过程产生的中水羽流两部分组成,具有扩散距离大和消散时间久的特性,是当前深海采矿主要的环境影响因素。


收集器羽流中的沉积物,可能堵塞某些底栖生物的呼吸气管以及用来摄食的过滤性器官,妨碍幼虫的生长,甚至造成死亡。中水羽流中的悬浮颗粒会降低光的透射深度,影响海洋生物的视觉和光合作用。


除此之外,尾矿水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如重金属),被低等生物摄入后,可能会通过食物网进入人类海鲜食品,危害人类健康,并对渔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声音和光的影响

在作业期间,船舶、采矿车和提升管道产生的噪音会显著影响海洋生物的行为和活动。众多鱼类或海洋哺乳动物(如鲸鱼)通过声音进行交流和定位,还有一些海洋生物通过声音进行捕食或规避危险。因此,较大的背景噪音会改变海洋动物的生活规律和种群迁移,高强度的噪音还可能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听觉缺失或灵敏度减弱。


除了声音之外,采矿作业产生的光会改变深海的光线强度,使生物失明,如大洋中脊的深海海虾遇到探照光后视网膜会永久性损伤。这种人为光还会吸引和误导生物,改变它们的交流能力、寻找配偶或躲避猎物的能力,如船舶照明灯会吸引海鸟并使之迷失方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