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矿山建设第一门户网站!

新闻动态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深圳向“下”生长

发布时间:2024-06-18

深圳向“下”生长

《瞭望》新闻周刊 地下设施智库 2024-06-18 07:28 上海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刊发题为

《深圳向“下”生长》的文章

关注深圳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以下为全文

一起来看看吧~




深圳向“下”生长

◇截至2020年底,深圳全市地下空间总建筑面积约1.04亿平方米,人均地下空间建筑面积约5.9平方米


◇深圳构建“一网、四片、多点”的地下空间开发布局总体结构,在全市划定48个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地区


◇“深圳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主要以轨道交通网络为‘骨架’,随之快速生长、壮大起来。”



2月8日,广东省深圳市黄木岗交通枢纽工程地下空间全面贯通,主要出入口正式开闸迎客,标志着这项超大工程全面投入使用。


从超大型地下火车站福田高铁站,到国内第一座全地下、零污染、大规模的污水处理系统龙岗区布吉污水处理厂,从贯穿多站厅、连接多个楼宇的第一条中国城轨交通商业示范街连城新天地,到体量居全球前列、开发纵深30米、规模约660万平方米的前海合作区地下新城……一个个深圳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经典之作,让深圳悄然向“下”生长。


这是深圳龙岗区布吉污水处理厂二期、三期工程(半地下式)(2024 年 5 月 13 日摄)周隆炎摄


截至2020年底,深圳全市地下空间总建筑面积约1.04亿平方米,人均地下空间建筑面积约5.9平方米。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以约1997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承载了约2100万实际服务管理人口。人口流入为城市带来了持续的发展动力,也给土地、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


“由于城市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和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深圳开发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地上地下空间的综合统筹和一体化开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重点。”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尔剑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


划定48个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地区




在深圳这片以低山、丘陵、滨海为主的土地上,急速扩张的经济规模与有限的产业空间,是一场长久的博弈。


像欢乐海岸、海上世界等,深圳不少地标建筑都是建立在原来的海域范围内。但填海并非深圳尝试获得空间的唯一途径。


一张擘画地上空间,一张描绘地下空间。基于深港合作交流便利优势,借助轨道交通建设契机,深圳于1997年在国内率先探索地下空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2000年编制完成的《深圳经济特区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规划》是全国第一个全市性地下空间专项规划。2019年,深圳编制了《深圳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规划(2021—2035年)》(目前已形成送审稿,以下简称《规划》),构建了“一网、四片、多点”的总体结构,在全市划定48个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地区。《规划》提出,到2035年,深圳地下空间利用水平成为全球标杆,形成以重点地区网络化、复合化利用为核心的地下空间利用格局,建成绿色、高效、安全、智能的地下空间综合管理体系。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不可逆的,比地上空间的开发利用要求更高更严苛,这决定了开发利用要慎重,提前做好统筹规划。”深圳地铁集团规划设计中心总经理孙永海对本刊记者说。


据介绍,深圳48个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地区的划定,充分考虑了城市区位、交通、用地功能等条件特点,坚持因地制宜的分区发展策略。具体而言,城市中心、次中心,市、区级商业中心,轨道站点周边地区等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鼓励建设区;岩溶分布区、城市公共绿地、水域、生态敏感地区、地下文物埋藏区等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慎建区;大型垃圾填埋场、滩涂区、地震断裂带周围、地质条件不允许开发的地区以及用于地下空间利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禁建区。


根据城市地下空间竖向布局划分,目前大多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仍是以0~30米为主。但深圳规划涉及的竖向深度,分为地表下0~15米浅层地下空间、地表下15~40米中层地下空间、地表下40~100米深层地下空间,以及地表下100米以下的大深度地下空间。


“这意味着深圳地下空间利用类型更加复合多元,地上地下空间将通过一体化设计和一体化打造,产生更多与单一地上空间完全不同的体验场景。”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产业发展和城市规划中心主任彭坚看来,深圳地下空间开发将推动城市由水平格局向垂直格局生长,形成更加立体、更高能级的超大城市承载力,给城市交通流、业务流等各方面带来根本性的优化或再造要求。


构建地下立体化交通网络




今年4月,深圳地铁14号线被2024年世界隧道大会评选为过去50年具有全球影响力的50个隧道工程之一,成为国内唯一获奖的地铁项目。


据了解,深圳地铁14号线是国内最高等级全自动运行系统的无人驾驶线路,建造过程采用了EPB/TBM双模式盾构、大盾构扩挖小盾构建造车站、装配式轨道等先进技术,打造了复合多层的城市地下空间及站城开发空间。


地铁14号线岗厦北站


“深圳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主要以轨道交通网络为‘骨架’,随之快速生长、壮大起来。”高尔剑说。


2004年12月28日,深圳地铁一期工程通车试运营,深圳进入地铁时代。截至2023年底,深圳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含有轨电车)运营里程增加至567.1公里,车站增至393座(含换乘站,不含福邻站),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密度(行政区面积测算)达0.28公里/平方公里,线网密度继续领跑全国。


2023年,深圳轨道交通(含有轨电车)线网运输旅客合计约27.11亿人次,其中2023年12月31日客运量达1017.34万人次,一跃成为国内第4座突破1000万客流量级的城市。


从1998年到2023年,翻开深圳地铁25年发展的民生账本,一条条地铁新线犹如一根根动脉血管,串起深圳的各个角落,让深圳发展更加澎湃有力,市民出行更方便。


最新深圳地铁运营线路网络图


除了地铁,道路“下沉”也是深圳构建地下立体化交通网络的重要举措。


从1987年深圳首条隧道梧桐山隧道通车至今,深圳隧道工程建设已跨越近40年的历程。截至目前,深圳共建成隧道155座,其中特长隧道6座、长隧道35座;正在建设中的隧道共10座,建设总里程21.754公里。


“合理利用地下空间,织密立体交通网,可释放出地上面积打造高品质城市空间,全面支撑地上规划建设,促进区域繁荣,增添城市活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说。


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




深圳福田站下沉式入口处,除“福田站”三个字显目,地面看不到车站建筑物,与周围林立的摩天高楼反差很大。本刊记者在地铁工作人员带领下乘直梯来到地下,一个四通八达的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呈现眼前。


福田综合交通枢纽位于福田中心区,是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交、出租等多种交通设施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该综合交通枢纽引入5条地铁线路,形成以轨道接驳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规划32个出入口(部分目前暂未开放),可便捷到达周边办公楼,并与福华路地下的连城新天地商业街连通,提升了周边用地之间的步行连接性,形成了福田中心区四通八达的地下空间网络。


“连城新天地是一个‘贯穿多站厅、连接多枢纽’的地铁商业街,为工作和生活在周边的数十万都市人群提供了宽敞舒适的休闲与行走空间、丰富实惠的餐饮选择和各类生活百货。”深铁集团相关工作人员向本刊记者介绍。


连城新天地 图片来源:深圳地铁


本刊记者穿行其中,可以看见便利店、餐饮连锁、数码百货、美容美甲等各种商业业态云集于此,几乎涵盖了市民日常的全部需求。直到下午3时许,客流仍然密集,不少餐饮店前还排起了长队。


得益于地铁轨道交通的超级交通动脉,源源不断的人流和商机向连城新天地聚集。这条长1.5公里的地下商业街,日均客流达6万多,累计带动直接就业人数超过3000人。


近年来,深圳针对交通枢纽、重点车站、商务建筑群等人流聚集地段的地下空间进行开发,实现轨道与综合体一体化,形成“高覆盖站点便民商铺 以核心商圈为主的线式商业 推动片区产业升级改造的核心立体商业”开发形态。


除了福田综合交通枢纽外,深圳还将建造前海、机场东、光明城、坪山、平湖等一批大型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工程。


2020年2月,自然资源部发布《轨道交通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节地模式推荐目录》。“深圳市前海综合交通枢纽站城一体化开发模式”榜上有名。


前海综合交通枢纽位于前海深港合作区桂湾片区,由地下枢纽和上盖物业两部分构成。枢纽部分由地下五条轨道线路及口岸和公交、出租、旅游大巴等交通接驳场站构成,总用地面积约20公顷。


“深圳充分进行地下地上一体化开发,既可从源头上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也可通过轨道站点周边地下空间的利用,实现客运系统和货运系统在体系上的深度融合。同时,还使得轨道站点不仅是一个交通空间,也可成为一个市民生活的公共空间。”孙永海说。


位于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深圳南山区 T208-0054 地块项目地下室 8 层深达 42.35 米,刷新我国民用建筑 最深基坑纪录(2024 年 5 月 17 日摄) 周科摄


打造立体城市全球典范




当前,深圳正朝着2035年的规划目标,统筹地上地下空间高质量开发,让空间开发走向立体营城、集约高效,形成与地面空间交相辉映的“城市倒影”,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立体城市全球典范。


一是制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政策和技术规范,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法律依据和技术标准。


深圳于2008年在全国范围内率先颁布了《深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暂行办法》,2021年颁布《深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其监督管理,并在2004版和2013版《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中,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地下空间规划技术标准。


二是通过综合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和地质环境保护相关研究,促进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规划建设。


自2014年以来,深圳在全市开展基础地质、水文地质调查等工作基础上,编制了全市地质图、区域地质图、水文地质图等基础图件。


在陈湘生看来,深圳未来地下空间的构想会更多,既要重视施工安全,做好施工前的科学设计与评估,也要重视运营安全,结合灾害预控等智能系统建立地下空间安全和便捷的智能管理体系。


“地下空间的消防和人防问题不容忽视。”孙永海说,目前深圳的消防和人防政策是单项的,但地下空间涉及地铁、市政、房建三种类型的复合利用。让政策更有利于地下地上一体化设计,仍有完善空间。


三是形成地上地下一体化的容积管理、立体空间分层出让和地价鼓励机制,推进地下空间规划与开发利用。


高尔剑说,综合考虑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深圳将地下空间中的规定建筑面积纳入“容积”统一管理,明确地块容积=地上规定建筑面积 地下规定建筑面积,地块容积率=地块容积/地块面积。


按照《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国有土地供应管理的若干意见》规定,分别采用划拨、协议出让、租赁、作价出资等方式供应土地使用权;此外,按照《深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规定,需要穿越市政道路、公共绿地、公共广场等公共用地的地下连通空间或者连接两宗已设定产权地块的地下连通空间,附着于地下交通设施等公益性项目且受客观条件制约,经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主管部门会同主管部门等单位认定不具备独立开发条件的经营性地下空间,均可协议出让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


“地下空间既有公共属性也有商业属性。”孙永海说,深圳还需要在地下空间的土地性质、开发主体的确定,以及后续的缴纳地价、税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全流程规划管理路径。


四是加强地下空间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信息化贯穿规划、设计、建造、运营的整个环节。


高尔剑介绍,深圳提出了在网络空间建设一座地上地下、海洋陆地、室内室外一体化的“数字深圳”的目标。依托“深圳市可视化城市空间数字平台”权威唯一的时空基础设施,逐步构建全要素数字化的地下空间系统;建立管线现状和规划二维“一张图”,并初步实现数据共享;推进深圳市城市地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五是鼓励引入自然光和自然通风,做到绿色环保,提升地下公共空间的品质与活力。


以深圳岗厦北枢纽的规划建设为例。自然元素的广泛引入中,深圳圆形天窗的引光入内和借景成为偶然与必然相辅相成的自然选择。在引入自然光时,为了更好的建筑空间效果,微调了线路中心,将深南大道中心和彩田路交叉点的正中心与14号线、11号线和10号线交叉点的中心进行了拟合,进行了严格的对称平衡设计。为了更好的光线效果,将彩田立交桥两座桥梁进行了曲线化设计,从而实现天窗环境良好的自然采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