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外建造的概念与内涵
早在人类开展深空探索之前,地外建造的设想就已存在。1936年,英国星际学会主席P. E. Cleator首次提出了月球前哨站的建造设想。1959年,在美国的地平线计划(Project Horizon)及阿波罗月球探测系统(LESA)项目中,月面建造任务被正式提出,其建造对象包括于月表工作的多类基础设施,如防护掩体、核电站、供电设施等。1970年,NASA发布的《建造永久性月球基地的目标》文件中,月球轨道空间被纳入地外建造范围,建造的轨道基地用于承担轨道科学验证及月球样品分析任务。随后,NASA发布了名为《月球基地综合性研究》报告,亦采用月表基地(LSB)与月球轨道空间站(OLS)同期运行的方案,成为后期Artemis计划中“Artemis大本营”与“门户空间站”的概念雏形。上世纪80年代,火星基地建设方案在著名的“90天报告”中被提出,地外建造的场景从地月空间拓展至其他地外天体空间。2003年,“太空建筑”被正式确立为一个学科, 其定义为“在外层空间中设计和建造宜居环境的理论与实践”,旨在讨论在地外空间建造人类宜居环境的工程学问题。
图1 地外建造概念内涵
地外建造研究进展
地外建造结构
地外建造材料
地外建造工艺及装备
为实现建造材料的利用并建成设计结构,需针对地外建造场景开发特定的建造工艺。下文重点介绍以星壤为原料的增材制造与砌筑拼装类工艺及装备。其中,增材制造工艺根据成形条件分为低温挤出成形工艺和高能束3D打印工艺。
低温挤出成形工艺,指在无需外加热源的情况下实现星壤浆料的逐层堆叠与成形。根据挤出物类别,低温挤出成形工艺可划分为材料挤出工艺和粘合剂喷射工艺。低温挤出成形工艺装备主要包括大型龙门架打印机、较为灵活的移动式打印机以及移动建造机器人群(图5)。
图7 砌筑拼装装备示意图:(a) ATHLETE移动平台,(b) 超级泥瓦匠,(c) 改进的RASSOR运输车
地外建造关键科学技术挑战
地外建造目标体系与系统工程模型
地外建造选址的影响因素与原位工程勘测技术
真实星壤工程性质多尺度表征与原位性能测试
面向地外原位资源的建造材料成形机理与形性调控
基于厌氧微生物矿化的地外生物建造方法
地外建造结构-材料-性能一体化设计与优化方法
轻量化可重构无人自主地外智能建造方法
地外关键结构的中长期服役性能演化规律与提升方法
地外极端环境的地面高保真模拟方法与平台
结论与展望
地外建造逐渐成为人类新一轮深空探测的热点任务,地外建造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等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到工程实践任重道远。本文系统分析了地外建造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总结了地外建造结构设计、材料制备和建造工艺装备三方面研究进展,围绕“为什么建”、“什么时候建”、“在哪里建”、“谁来建”、“建什么”、“如何建”等问题提出九个关键科学技术挑战。我国应抢抓国际月球科研站与载人登月等重大工程战略机遇,制定地外建造顶层规划及实施路径,以关键科学问题为导向,积极组织地外建造关键科学问题攻关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地外建造多学科交叉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