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谁来当煤矿工人?这个沉重的话题由来已久,早在十几年前就有人提出来了。由于煤矿普遍存在招工难问题,造成采掘一线严重缺员,队伍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十几年过去,这种现象不仅没有改观,而且日趋恶化。 笔者近期在对河南一座年产能120万吨的煤与瓦斯突出煤矿的调查中发现:该矿现有采掘一线职工658人,缺员高达419人。在658名采掘一线职工中,年龄35岁以下的仅有48人,占总数的7.3%;35岁至40岁有92人,占14%;40岁至50岁有308人,占46.8%;50岁以上的有210人,占31.9%。40岁以上的职工占采掘一线职工总数的近79%,而这些人满55周岁都要退休。 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该矿采掘一线职工队伍老龄化已经到相当严重的程度。这并非特例。据笔者了解,在非新近建成的国有煤矿中,采掘一线缺员和职工队伍老龄化的问题普遍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晋能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国彪表示,该集团目前井下一线职工有9万人左右,45周岁及以上占比近45%,一线职工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按照每年自然减员4000人估算,预计到2030年,该集团井下一线用工将净减近3万人,用工形势异常严峻。 当今煤矿采掘一线职工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如果不能逐步得到解决,势必影响煤炭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煤矿招工留人难,主要原因有哪些?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重点煤矿承担了很多社会职能,除了搞好安全生产,还办幼儿园、学校、医院等,职工的住宅也是煤矿修建的。煤矿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用人多,入职门槛也比较低,对职工文化程度没有特殊要求,只要身体好就行。煤矿用工优先在职工子女中选招。煤矿职工退休,子女可以接班,有的人家几代人甚至全家人都在煤矿工作。那个年代煤矿工人的社会地位、工资和各种待遇都相对较高,人们以在煤矿工作为荣,煤矿工人也愿意让子女留在身边工作。一家人在一起,工作上相互促进、生活上相互照顾,逐渐形成了煤矿工人特有的“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主人翁精神,真正把自己当作矿山的主人,有一种从骨子里透出的归属感。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家对煤矿管理体制进行一系列改革,国有重点煤矿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努力适应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煤矿用工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取消了煤矿工人退休后子女接班的政策,招工也不再优先从职工子女中选招,而是根据需要直接在社会上招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开采多年的老煤矿,由于用人多、效率低、包袱重、矿井衰老条件差等原因破产关闭,留存下来的老煤矿有不少也是在亏损的泥潭里苦苦挣扎。国有煤矿职工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等随之一落千丈。
笔者在煤炭企业工作了40年,据多年的观察,认为当前煤矿招工难、井下一线缺员严重原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煤矿职工薪酬待遇偏低,生活压力大。以河南某国有煤矿为例,采掘一线职工月收入在8000元左右,扣掉“五险一金”后实际到手7000元左右,而井下辅助单位的职工月收入只有5000元左右,地面单位职工收入更低,有的只有2000元左右。煤矿职工大多上有老下有小,每月收入除去生活费、房贷、孩子的教育费用等,所剩无几,基本都是“月光族”。现在只要有点手艺的人,更愿意去其他行业工作。来煤矿干的大部分是家庭负担重,自己又没有一技之长、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的人,要养家糊口又不好找工作,不得已才来到煤矿。某国有煤矿在全矿142名年龄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中专及以下学历的有72人,占50.7%;认为压力主要来自经济收入的有130人,占91.55%;认为煤矿福利待遇偏低的有113人,占79.58%。
二是煤矿是高危行业,工作苦脏累险。我国的煤矿大多存在水、火、瓦斯、顶板、冲击地压等灾害,尤其是一些老煤矿,随着采深的不断增加,灾害愈加严重。再加上煤矿工人在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地层深处作业,噪声、粉尘等对身体造成的危害也比较大。可以说,在煤矿工作,苦脏累险占齐了。此外,煤矿安全水平仍需不断提高,社会形象有待改善,很多人不愿意到煤矿工作。
三是有些煤矿管理上太过刚性,职工抵触情绪较大。煤矿从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角度出发,在管理上相较其他行业更加严格,各种检查也比较多,这是必要的,是可以理解的。可有的煤矿在管理制度的执行上太过刚性,与职工缺乏沟通交流,以罚代管,有的职工甚至工资被罚得所剩无几。时间长了,职工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萌生跳槽离开煤矿的念头。上述某矿在142名35岁以下职工的调查中发现:有99人认为与企业沟通困难,占69.7%;准备跳槽的有15人,占10.56%;表示看不到企业前景的有59人,占41.55%。
四是不少矿区生活环境仍相对艰苦,职工生活质量低。煤矿开采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多煤矿所处的地域远离城市,而且绝大多数职工为男性,女职工极少。笔者在一座有近2000名职工的煤矿了解到,女职工只有120多名。男职工结婚成家普遍比较困难。不少男职工只得在矿区附近的农村找媳妇,造成矿工家庭“一头沉”的比较多。这种家庭全靠男人在煤矿挣钱过日子,如果煤矿效益不好,职工收入降低,离婚率也比较高。加之不少矿区公共设施落后,文化娱乐教育资源匮乏,职工购买住房以及子女进入幼儿园、上学等都要到附近的城市,增加了生活成本。上述某矿142名接受调查的青工中,认为目前最迫切的事情为改善住房的占40.14%,认为最迫切的事情为增加收入的占92.25%。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如果职工在矿区没有安家栖身之所,人员流失在所难免。
五是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改变。目前社会上就业的机会比较多,很多老一辈矿工不想让子女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希望子女能到薪酬待遇高、工作环境好的单位就业。矿工子弟大都也不愿意留在煤矿工作、生活。当代青年人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一方面导致劳动力源头“缩水”,另一方面,试想谁愿意让自己的独生子到不见阳光的煤矿井下一线工作?就算迫于无奈让孩子下井工作了,很多家长依然千方百计求人找门路把孩子调到地面岗位。
六是煤矿后备技术力量的补充来源在减少。原煤炭工业部有14所高等院校,如今除了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其他院校都改了校名,煤炭的痕迹逐渐被抹去,专业设置也离煤矿越来越远。而专门为煤矿培养后备技术人才的煤炭技工学校,原来可以直接分配工作,考不上大学的煤矿职工子女为了就业,很多人选择到技工学校读书。技工学校也成为煤矿补充新生力量的主要渠道之一。现在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学历低,且不能保证安排工作,矿工子女不再对其趋之若鹜。如今的煤炭技工学校很少有煤矿相关的专业,主要是为煤矿进行一些短期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