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大学,可以包揽多少个中国之最?
中国最早进行研究生教育的大学、中国院士最多的大学、中国科学家最多的大学、中国每年培养博士和硕士最多的大学、中国拥有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最多的大学等等,这些重量级头衔都让这所高校散发着闪亮的光环。
她,就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被誉为中国离科学最近的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
作为一所依托中国科学院建立的高校,国科大因国家科技人才培养的使命而诞生,随国家科技事业发展而快速进步。
建校40年,国科大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科教融合”模式,学科的背后都有中科院相关研究所的强势支撑,通过科教融合高效转化成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势,开启另一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
建校40年,国科大培养出了中国第一位理学博士、第一位工学博士、第一位女博士、第一位双学位博士,累计授予16万余名研究生硕士、博士学位,其中授予博士学位近8万人。国科大培养的学生有108人当选为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有25%是国科大的毕业生。
2018年10月14日,国科大迎来40周年校庆。
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而诞生
1978年10月14日,首届研究生开学典礼在北京语言学院礼堂举行
国科大的建校初心源于人才培养的使命。
1978年,国家百业待兴,人才断层严重,努力为国家培养急缺的科研骨干人才成为国科大建校时的追求。
伴随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前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在当年正式成立,这也是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1978年3月31日,国务院任命严济慈先生担任研究生院院长。这所研究生院的成立,拉开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大幕。
2012年9月6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正式挂牌
2000年12月,中国科学院整合全院科技和教育资源,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基础上,更名组建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这是国科大校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研究生院成为各研究所“共有、共治、共享”的大学校,使中国科学院“科教融合”办教育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事业从此迸发出新的活力。
2012年6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经过批准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年,国科大正式招收本科生,从此形成了覆盖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成为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科教融合为特色的创新型大学。
中国离科学最近的大学
“科学"号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
国科大被认为是中国离科学最近的大学。
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拥有全国最为丰富的科教资源。依托中国科学院而建立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因其深厚的科学底蕴、强大的师资、顶尖的科研培养平台而备受瞩目,“中国离科学最近的大学”之名声名远播。
中国科学院大学2018年学位授予仪式
国科大不仅是中国最早开始研究生教育的高校,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截至2017年12月,国科大有在学本科生1447名;在学研究生4.7万名,其中博士生占52%,博士生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理学博士生占全国三分之一;在学外国留学生1571人,来自91个国家,其中外国博士生1011人,外国博士生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国科大可谓是院士领衔、大师云集。截至2017年12月,国科大有专任教师3000余名,其中两院院士15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60人。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有在岗研究生指导教师10170名,其中两院院士238人,博士生导师6000余名。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建设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位于贵州
这些科学家和科研人员分布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2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个国家实验室、两个国家研究中心、7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89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众多国家级前沿科研项目,为学生培养提供了世界一流的科研创新实践平台。
“科教融合”的独特模式
袁亚湘院士给本科生讲授《微积分》课程
“科教融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核心理念。
依托中国科学院强大的师资和资源优势,国科大探索了独具特色的“科教融合”培养模式。2012年更名为大学时,国科大便确立了“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的办学理念。2015年,国科大将这个办学理念写入了学校章程,提出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高度融合,致力于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国科大在科教融合上的探索,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认同和支持,国科大成为国内第一所明确将“科教融合”作为办学理念写入学校章程并被教育部核准的高校。
目前中国科学院大学与院属研究机构(包括所、院、中心、园、台),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高度融合,实行共有、共治、共享。目前,国科大已组建了30多个科教融合学院,共有86个研究机构参与承建。
国科大2018届本科生通过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后在中科院物理所合影
学生是“科教融合”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可以参与国际前沿、国家重大的科研项目,学术水平、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同时,他们也是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生力军。
据统计,近五年,国科大授予学位的五万余名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有49000篇被SCI收录,12878篇被EI收录,331篇被ISTP收录;在Nature、Science、Cell、PNAS发表论文138篇;出版或参与出版专著886部。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说:“研究生队伍是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队伍中最富有创新活力的群体,是支撑中国科学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传承不变的育人情怀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国科大教授李佩先生
国科大引以为傲的是其传承不变的育人情怀。
前几天,国科大1978级校友、地球科学与行星科学学院教授刘嘉麒院士在一篇回忆录中说,“尽管学校的设施比较简陋,生活和学习的条件比较艰苦,但学校的教学与学习氛围却无比的好。那里汇聚了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以及外国专家给学生讲课,例如,英语大师李佩、地学家张文佑、生物学家邹承鲁等”。
国科大1978级校友、地球科学与行星科学学院教授刘嘉麒院士
1978年的研究生院,没有“大楼”,只有“简易板房”做校舍,但大师亲临三尺讲台,可以让学生们在“谈笑有鸿儒”的教学氛围中,倾听和吸收来自优秀科学家的学识和思想。
在严济慈院长主持下,王大珩、彭桓武、叶笃正、刘东生、吴文俊、关肇直等一大批科学家,纷纷来到研究生院为学生授课;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波特、桑格,以及吴健雄、陈省身、李远哲等百余位著名专家也曾在研究生院讲授前沿与交叉学科课程。
教学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最主要的工作。40年来,国科大的课堂,大师云集,名家荟萃。科学家作为知识的创造者走上讲台,在为学生填筑高养分创新知识储备之时,也使科学精神代代绵延传递,续写科研工作者们深厚的育人情怀。
国科大授课教师丁一汇院士
从执鞭40年《高等天气学》授课的丁一汇院士,到30年坚持《生物信息学》开卷考试的陈润生院士;从席南华院士领衔国科大数学教师团队、开创本科数学教育培养体系,到秦大河院士亲率IPCC作者团队,在国科大开设《气候变化科学概论》研究生课程……
从建校初期的百余位学者进课堂,到目前通过“科教融合”体制机制,3000名一线科研工作者授课教学,其中包括两院院士153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60多人,育人情怀在历史长河中奔涌向前,铸就了知识创新的坚固河床。从“摇滚博导”陈涌海用现代诗开启《半导体光学》教学,到苏湛副教授的文言文成绩公告、个性化作业点评,国科大的课堂,是科学与人文艺术的交融,也是坚持立德树人、全方位育人的生动体现。
过去两个学年,为学生讲授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师中,正高职称教师占比均在68%以上,其中两院院士和外国科学院院士每学年均在70人以上。这种师资力量配备在国内高校绝无仅有。
另一条世界一流之路
国科大“科教融合”模式开启了中国高校另一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
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和核心,对大学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实施“科教融合”,国科大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上快速进步,颇有打破清北并立遥遥领先中国高校格局的势头。
2017年我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排名中,国科大共有18个学科被评为A ,A档学科数为30个,位居全国高校第三,仅次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其中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科学均获得A 。虽然由于技术原因,国科大不在高校的名单中,而是被列在科研机构名单里,但国科大的突出成绩依然引发了热烈关注。
科睿唯安2018年9月公布的最新ESI数据显示,中国科学院大学位列内地高校第二,国际排名达到97位,是国内进入全球百强的两所大学之一。在ESI的22个学科中,国科大的化学和材料科学两个学科表现尤为抢眼,入选含金量最高的ESI前万分之一学科;农业、工程、环境生态、地质、植物与动物科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等7个学科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位列ESI前千分之一学科;15个学科入选前1%学科。
国科大在第四轮学科评估、最新ESI学科建设方面的出色成绩,既是国科大40年来在学科建设方面不懈努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又一见证,也是国科大“科教融合”模式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成功实践。
有关教育专家认为,建校40年来,国科大作为“科教融合”的积极倡议者、大胆实践者、价值分享者,贡献了一种极具价值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一条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崭新道路。
在雁栖湖畔、长城脚下,飞速发展的国科大未来将如何续写世界一流大学之路,我们拭目以待!
2018年10月14日,国科大迎来40周年校庆。祝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日快乐!
矿山建设网公众号
矿山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