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矿山建设第一门户网站!

新闻动态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矿建资深专家崔云龙(大爱无垠献矿大)—中国矿山建设精英系列报道之三十二(大爱无垠献矿大)

发布时间:2018-10-01

者按:中国煤炭学会矿山建设与岩土工程专业委员是学会29个专业(或学科)设置的专业委员会之一第1-7届专业委员会委员大多是部、省、局(公司)、矿、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设计院所等单位的专业领导、总工程师和专家学者,共260多人(包括1-2届原设计专委会委员)。其中有两院院士6人,全国工程勘探设计大师12人和大学校长7人,著名能源与矿业专家和教授50多人。近期将系列介绍著名能源与矿业专家、教授们的简介和对矿山建设的突出贡献。   


一、崔云龙简介


     崔云龙,男,汉族,1924年出生,河南扶沟人,教授,中共党员。曾任北京矿业学院党委委员、统战部长、矿井建设系党总支副书记和副系主任、采矿系党总支书记并代系主任、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主任、党委书记,煤炭工业部教育顾问团总秘书长、《中国煤炭志》主编与编纂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高等学校矿山建设专业学术会秘书长,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煤炭工业部技术委员会、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图书编审委员会及高校高级技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煤炭工业部优秀工作者称号,并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长期从事矿山建设专业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研究生指导工作,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1978年联合有关高校组织并建立了“全国高校矿山建设专业学术会议”,并在西安召开第一届学术会议,1980年出任该学术会议秘书长。参与并出版了《井巷工程施工手册》等十余种科技专业书籍,发表各类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附:

大爱无垠献矿大

                                                      崔云龙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瞬之间,耄耋已至。从1947年进入焦作工学院学习到195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回忆过去,感慨无限。60多年来,矿大的发展已经和我个人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的人生历程也成为这所百年老校历史长河中的一点涟漪。总结起来,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19471951年为刻苦学习、增长专业知识阶段:1947年解放战争已经迫近洛阳,焦作工学院由洛阳迁到郑州河阳街办学。当时我就是在开封考入焦作工学院采矿系。1948年解放军已经占领中原大部分地区,焦作工学院再次奉命从郑州迁到苏州平江路积谷仓。当时,平汉铁路已不畅通,暑期我经驻马店、汉口直接到苏州入学。学校1948年到苏州后,在中共苏州地下党的领导下,发动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4月初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中,为了改变学校经费困难及学生生活困难,焦作工学院学生自治会组织了全校学生到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请愿活动,12月又举行了“要生存、要吃饭”的游行示威,并到苏州县政府请愿要粮。1949年初,又组织了“反破坏、反屠杀、反迁校”和“护厂、护校”的斗争,1949427日苏州解放后,华东军政委员会工矿部立即接管了焦作工学院。5月根据工矿部的指令46级学生到淮南矿务局、47级学生到徐州贾汪煤矿进行工作。我们47级学生到贾汪后,煤矿经理徐石和总工程师王庆麟接待了我们,并分配我负责掘进工作并对夏桥全矿通风进行测定。19498月焦作工学院奉命迁回焦作后,因学校中无46(四年级)47(三年级)学生,而只有48级和49级学生,似有不妥,经学校与淮南矿务局与贾汪煤矿协商后,9月我们又重返学校继续学习。

19501月,在燃料工业部派来李薪同志的领导下,全体师生进行了为期50天的政治学习,经过学习,转变了思想观念,提高了政治觉悟。8月,焦作工学院改为中国矿业学院。9月,1950级新生在天津入学,我们老生继续在焦作上课。19512月,津焦合校,学校正式搬到天津,我也在暑假正式毕业并留校任教。

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国家处于战事频仍、百业凋零,学校濒临条件艰苦、生活困难的恶劣环

境中,但学校仍能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上下午均能按时上课,教授们也都积极教学,认真传授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也更激发了学生们的奋发向上、刻苦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苏州时每逢课余之暇,就到学校附近的狮子林公园念书。解放后,回到焦作,学习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学习积极性更是空前高涨,争分夺秒刻苦钻研,以求建设祖国报效人民,为新中国出力。

第二,19511973年为踏实工作、积累有益经验阶段:这时我已毕业留校任教,学校也由天津迁到北京,正满怀激情全身心的投入建设新中国的洪流中。在此期间,虽经历了“思想改造”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反右”斗争、“大跃进”运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贯彻“高教六十条”和“文化大革命”运动。但始终怀着对党的热爱和尽快建设强大新中国的美好愿望而奋斗。在努力做好党分配的各项工作的同时,还陆续讲授了采52、采53、建54、建57、建59、建60的井巷工程和经56、电58的开拓工程等课。在工作中,既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的欢欣,也领悟到运动过多对国家建设的巨大影响,既感到新中国建设巨大成就的兴奋,也感受到“文化大革命”对国家经济建设的巨大破坏,有很多经验值得吸取。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我虽受到很大冲击,产生过一些不理解,但对党的信念却从未动摇。所以在工作中,总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一丝不苟,从不懈怠。

第三,1973年以后为埋头实干、回惯母校培养阶段:1970年学校迁到四川后,因“文革”中受到冲击而在三汇坝进行劳动改造。1973年春节军宣队曾允许我返京探亲,到达北京后燃化部煤炭开发组的一些老领导和熟人极力动员我留京帮助工作。由于我自考入焦作工学院采矿系,特别是在徐州贾汪煤矿工作后,深感我国煤矿的落后面貌亟特改善,在“文革”的冲击中认为既不能在学校很好工作,但还可以在煤炭工业战线继续奋斗,他们的意见引起了我心理上的共鸣,到煤炭开发组后(即后来改为煤炭部后的基建局),很多技术工作都放手让我来抓,在完成与冶金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共同搞好《立井井筒施工机械化配套》科研联合公关和煤炭部基建局的“六五”、“七五”、“八五”科技发展规划外,还陆续参与并主编了《立井井筒施工二十项经验》、《斜井井筒施工十四项经验》、《岩巷掘进十六项经验》、《井巷工程施工手册》、《凿并安全》、《建井工程手册》、《煤炭科技名词》《煤矿建设部分)、《中国煤矿建井技术》、《井巷施工五十项经验》、《矿井建设施工准备期工作指南》、《简明建井工程手册》等十余种专业科技书籍,其中有些还获得了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不仅满足了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急需,而且成为煤炭、冶金、化工矿山的施工、设计、科研、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必备参考书。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煤炭部的领导和支持下,还积极参与并主编了中国煤炭工业有史以来第一部大型行业志书—《中国煤炭志》(30),受到了中国地方志领导小组高度评价,称这是你们填补了中国煤炭工业缺少志书的空白、开创了中国各行业编写行业志书的先河,并获得了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1976年,十年“文革”动乱结束,全国各行业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征程。1978年经邓小平同志的批准,中国矿业学院恢复招收研究生并成立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1月,我奉命到北京研究生部上班。当时,我虽然尚未平反解放,但仍积极投入到北研部的筹备和建设当中。当时,在校园破败不堪与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我就到北京矿务局建筑工程公司请他们选派技术工人来校帮助工作。在各项工作准备差不多的情况下,19791月,研究生由重庆上桥来校上课。开始时研究生的生活条件很差,十几个人住一个大房间、大锅饭、无运动场,我一直感到十分愧对他们,但他们对知识渴求的强烈愿望,乐观坚强,刻苦学习的精神和积极努力的学习态度使我深为感动。我们也狠抓教育质量、严格要求、始终如一、毫不放松,逐渐扩大了学校的影响,提高了学校的声誉,成为学院路地区最好的研究生部之一。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信心与一往无前的精神,坚持不懈,任何困难一定都可以克服并取得一定成就的。所以,在此期间,我几乎把所有的节假日和星期天都用在了编写书籍或考虑研究生部的发展之中,特别是为了切实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认真负责、重在质量,从1985初由党政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到1991年《中国煤炭志》正式上马,才陆续培养了矿建8687888990等届研究生并讲授(井巷工程施工机械化分析》等课程,尽可能把“文革”十年动乱耽误的时间抢问来,以回馈母校的培养之情。

回忆从19472009年的62年来,不论是从焦作工学院学习期间,还是在中国矿业大学工作中,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母校精心培养的结果。除从内心怀有对母校万分感激之情外,总感到这所百年老校存在有许多回味的魅力与美好的经验,根据我的亲身体会概括起来可以用“五、三、一”来说明:

1、五即中国矿业大学历史上有五个最:

①,1909年成立焦作路矿学堂,这是河南省最早的第一所四年制高等学府,也是中国最早的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

②,1921年焦作路矿学堂改为福中矿务大学,这是中国最早的第一所矿务大学;

③,1931年矿务大学改为焦作工学院,这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办的最早的第一所独立工学院,恐怕也是中国最早的第一所以矿业为主的独立工学院;

④,1950年焦作工学院改为中国矿业学院,这是新中国办得最早的第一所矿业学院;

⑤,中国矿业大学是搬迁次数和改名次数最多的中国高等学校。所谓搬迁次数最多是指1909年在焦作成立焦作路矿学堂,1915年迁开封,1921年迁回焦作,1937年因抗战迁西安,1937年底迁天水,1938年迁城固,1946年在洛阳复校,1947年迁郑州,1948年迁苏州,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迁回焦作,1951年迁天津,1953年迁北京,1970年迁四川,1982年迁徐州。所谓改名次数最多是指1909年在焦作成立焦作路矿学堂,1915年改为福中矿务学校,1919改为福中矿务专门学校,1921年改为福中矿务大学,1931年改为焦作工学院,1950年改为中国矿业学院,1953年改为北京矿业学院,1970年改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又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1988年改为中国矿业大学。

2、三即从焦作路矿学堂到中国矿业大学百年来学校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

①,理论联系实际、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学校一直十分重视这一工作,除在校内重视各门功课的实习、实验课:如矿物、岩石实习,金工实习,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力学实验,热工实验,电工实验等外,每年暑假学生都要到现场进行实习:如一年级的矿山测量实习,二年级的煤矿认识实习,三年级的煤矿生产实习,四年级的煤矿毕业实习。我毕业后几乎每年都带学生到矿山去,并要求学生写出实习报告,这不仅加深了课堂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之终身受益,另外,在过去焦作工学院时期的教学中,课本虽然都是英文原版,但教师的补充教材也多能联系中国实际,使学生既了解国外煤矿的情况,又能了解中国煤矿的实际;从而这一作风也指引着我一生的工作方向。

②,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作风。从焦作路矿学堂开始,学校一直保持着志存高远,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的积极向上的强烈愿望。由于学校很多教授毕业于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学校的教学安排多以科罗拉多矿业学院为蓝本,科研也很有特色,除专门办了《焦作工学生》作为师生发表论文的平台外,《焦作工学院院刊》、《焦作工学院周刊》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阵地。由于焦作工学院历史久、质量好、就业率高,在学界享有“东友科罗拉多”之称,在矿业界享有“南焦作,北唐山”(焦作即焦作工学院,唐山即唐山工学院)之誉。1935年,中国矿冶工程学会第五届年会曾在焦作工学院召开,足见焦工在矿业界地位之高。1953年,学校迁北京以后,继承和发扬了焦作工学院的优良传统,很重视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经常召开科学报告会及科研论文的撰写,倡导教科书的编译。先后出版了《快速建井》、《采煤学》、《矿并通风学》、《中国煤田地质学》、《材料力学》等书籍。50年代,《煤炭学报》一直设在我院,1966年全国煤展会也在我院举办,学校影响之大可见一斑。学校还积极向苏联莫斯科矿业学院学习,使北京矿业学院成为学院路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从而成就了学校发展历程中30年代的焦作工学院和50年代的北京矿业学院两个辉煌时代,这种精神也影响着我的一生。

③,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学校建校初期由于焦作地处中原,勤俭节约、朴实无华的民风,深深影响着焦作工学院的师生,很少像有些大城市学生中的奢侈浪费等不良现象,再加上煤矿工人的勤劳、朴实、节约精神,更深深地影响着矿业学院的师生们。所以,从焦作到北京再到徐州,艰苦朴素、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劳动光荣的精神,已成为矿院每一个学生的座右铭。再加上学校又很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更使这一精神深入人心,进一步发扬光大。这种作风也使我终生受益。

3,一就是一个中心。不论是焦作路矿学堂、焦作工学院或北京矿业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学校都始终突出矿业特色这个中心。焦作路矿学堂的成立就是以矿冶为主。焦作工学院时期也是以矿冶为主。中国矿业学院时期,不仅是以矿业为主,而且为了更贴近煤矿,更把采矿工程系改为采煤工程系、电机工程系改为矿山机电工程系、机械工程系改为矿山机械程系,土木工程系改为矿山土木工程系,矿山土木工程系后又改为矿山企业建筑系和矿井建设系。后来北京矿业学院又增加了煤田地质系和矿山企业经济管理系。中国矿业大学时期,也始终突出矿业特色,仍以矿业为主。

今年我已经85岁了,虽然早已不过问学校的各项工作,但内心仍时刻牵挂着学校的发展与建设,仍愿意继续把心血倾注在这所百年老校。在新中国建国60周年之际,迎来了矿大百年华诞,我衷心祝愿中国矿大能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科学规划、永往向前,把这所百年老校办得更好,更有特色。在党的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现任学校领导年纪轻、学历高、干劲大、能力强的情况下,一定能把学校办得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声誉更加响亮,前途更加光明,一定能尽快站到全国著名大学的魁首,尽早跻身于世界著名大学之前列。

 


                                                                                      2009年10月





                          矿山建设网公众号                          





矿山界公众号



文章已于2018-10-01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