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孙越崎能源大奖》获得者高德利院士(1992年)
孙越崎基金委员会设有孙越崎能源科学技术奖,1992年设立,2001年根据《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由科技部批准登记备案,包括能源大奖、青年科技奖2个奖项,另设煤炭、石油高等院校优秀学生奖及家乡教育奖,每年评审、颁奖一次。截止2016年(第二十五届)累计已奖励2360人。
能源大奖获得者在能源基础理论突破和科技进步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截止目前(第二十六届)在95位获奖者当中已有27位当选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
小编分期把【孙越崎能源大奖】95位获得者的简历和事迹介绍如下:
高德利,男,1958年出生,1982年元月大学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开发系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得西南石油学院矿场机械硕士学位,1990年获得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协委员长期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以“井下力学,信息与控制为主攻方向,先后完成省部级以上重点课题20余项,在井下管柱力学(BHA特性、后屈曲特性、高温压效应、摩阻/扭矩分布、苛刻井套管强度问题等)、井眼轨迹控制理论和技术(包括定向控制及高效防斜)及实钻地层钻井特性评估理论和方法等方面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曾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项,并合作发表论文110多篇,出版专著2本,主编《地下钻掘采工程不稳定理论与控制技术》等论文集5部。在“九五期间,还负责完成国家211程”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任务。是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首届“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奖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获得者。1996年首批选国家百干万人才工程”(和一二层次人选),201年被评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
获人才奖励情况: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51221003)学术带头人,2012
[2]首批教育部创新团队(IRT0411)学术带头人,2004
[3]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3
[4]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1
[5]“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8
[6]首批国家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96
[7]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1995
[8]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4
[9]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1994
[10]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
[11]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1993
[12]首届“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能源大奖,1992
他是搞油气钻探与开采的,将继续为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高德利院士如是说。作为石油工程学科的学术带头人,高德利强调:未来的油气勘探开发要求石油工程作业更安全环保、更优质快速及更经济有效等,从而对信息化、智能化及自动化不断提出新的重大技术需求。为此,石油工程学科发展必须更加注重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以便为解决日趋复杂化的石油工程技术瓶颈问题提供有效的科学动力,同时培养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
作为石油工程领域的一名教师,高德利相继为研究生新开并主讲了《现代油气井工程理论和方法》、《现代油气钻采工程》及《油气井工程理论和技术科技进展》等学位课,同时还为本科生开设了主讲了《钻井与完井工程》、《石油工程新理论与新技术讲座》等专业主干课,注重传道受业解惑;作为曾经的博士后和现在的博士后合作导师,他认为要进一步提高博士后的待遇,优化博士后科研项目的资助方式,瞄准国家与社会重大需求,将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注重跨学科的复合型跨学科人才培养。高德利院士作为国家级创新团队的学术带头人,长期致力于石油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潜心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其严谨治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学生及团队成员,甚至更多。
“上天、入地、下海、登极”,都是人类面对大自然的伟大壮举,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目前,高德利院士及其创新团队正着眼于复杂油气井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为解决我国复杂油气井工程中的重大科技难题而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