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矿山建设第一门户网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大学和实验室 > 省部实验室 > 

中国地质大学10大在校院士,桃李满天下!

发布时间:2018-08-21

中国地质大学十大在校院士

这些地学界的“大佬”

也许你从未亲眼见过他们

但是只要身处地学界

那你必然与他们“沾亲带故”

也许是你的老师、老师的老师……


赵鹏大



矿产普查及勘探、数学地质学家

赵鹏大院士建立了中国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理论及方法体系,开创了"矿床统计预测"新学科,提出了"地质异常"、"地质体数学特征"、"三联式"定量成矿预测、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新概念、新内容及研究方法,并在这些学科的发展前沿上培养了众多人才。

1992年获国际数学地质协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章,成为获此殊荣的亚洲第一人。

“中国地质科学的领头羊”、“中国地质教育的垦荒牛”充分表现了赵鹏大院士在地质学界的声誉和极大影响力。

但是,如此极具影响力的院士,居然还是位“老顽童”。他被誉为国内最潮的院士老校长,不但自嘲是“80后”,还承认自己是“微博控”,因为他认为“微博是一所大学校,在这里可以启迪智慧,开阔眼界;微博是一个大舞台,谁都可以上来展示,抒发个人感受,不亦乐乎!”



殷鸿福


地质古生物学家

1996年,殷鸿福院士推荐以煤山D剖面27c之底作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俗称“金钉子”),2001年,煤山最终被确认为地质学上的“金钉子”地位,此举被认为是“我国地质学可载入史册的突破性进展”,由此开拓了我国古-中生代转折和生物大灭绝的研究,推动该研究成为一个地学热点领域。

殷鸿福院士所在的地史古生物学”团队2008年还入选国家教学团队,《古生物学》、《地史学》和《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入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他领衔的科研团队自2001年来,三次以唯一或第一单位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这么多年,他还多次把研究奖金捐作奖学金。他领导的二叠三叠系科研组捐助20万元建立金钉子助学基金,将获得的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万港元捐作学生的奖学金,把“光谷提议奖”两万元的奖金也全部捐出,他还多次把所得梁亮胜奖奖金等捐给有关单位。

他不只是一位科学家,他还是一位教育家,一位社会活动家、一名优秀共产党员。



於崇文


地球化学动力学家、矿床地球化学家、地质教育家

於崇文院士地质科学学科发展与建设的一个勤奋探索者和开拓者,率先从事“成矿作用非线性动力学”研究,提出了固体地球系统的基本问题、三大基础理论及其相应的方法论,得到应用后取得了“大型矿床和成矿区(带)形成在混沌边缘”的研究成果。并且这一发现迄今国内外尚无他人提出这一命题。随后又对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并且实现了对传统矿床成因理论和成矿规律研究方法的重大突破。

此外,先后开辟和发展了5个创新的学术领域——地质-地球化学中的多元分析、区域地球化学、成矿作用动力学、地质系统的复杂性以及成矿系统的复杂性,促进了地球科学从唯象科学向精确科学跨越。筹建了地球化学与地球化学探矿专业,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和技术骨干。

“业精于勤,荒于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实践论的认识论,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这人生三条座右铭始终鞭策他不偏离科学的主道。



翟裕生


矿床学家

翟裕生院士在矿田构造、金属成矿和区域成矿等领域有系统创新成果。他较早提出成矿接触带构造体系和多种矿床的构造-矿化模式,主笔中国第一部矿田构造学专著,率先讲授矿田构造学课程。阐明了鄂东富铁矿床成因并发现新的铁矿类型,还建立了宁芜玢岩铁矿模式。除此之外,他还创立了成矿系统及演化论,著有《成矿系统论》。提出地球系统-成矿系统-勘查系统三结合的研究理念。出版中国首部《区域成矿学》和《区域成矿研究法》,全面指导了中国的区域成矿研究并有多处找矿发现。

他的弟子、地大副教授王建平说,“翟老师对科研的饱满热情和态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曾有一个理想,一生研究500个矿床。为了梦想,80多岁高龄的翟裕生院士依然像个“毛头小伙儿”一样,出野外,下矿井,钻坑道,实地为矿藏“把脉”。



李曙光


地球化学学家

1976~1980年,中国曾提出寻找富铁矿这一项战略任务,而李曙光院士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鞍-本队黑富矿研究组长。他应用"趋势面分析"多元统计方法成功预测出鞍本弓长岭矿床的深部富矿体,并被验证成功,在预定深度打到厚层富矿。此外,李曙光等应用C同位素证明弓长岭富磁铁矿石中的石墨为菱铁矿变质分解成因,据此提出该富铁矿床成因的新模型。由于该工作为查明黑富矿成因及扩大富矿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因而获得1978年科技大会重大成果奖和198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二等奖。

科学研究与他来说“具有两重性,既是追求真理的探索行为,也是一种谋生职业。”此外,他还呼吁广大学子要做“又红又专的攀登者”,既要会做人,也要会做事。



刘光鼎


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

刘光鼎院士(2018年8月7日辞世)是中国第一个讲授地震勘探和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的学者,被称为“中国海洋地质之父”。他积极倡导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推动油储地球物理与浅层地球物理工程,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近年来,在总结中国大地构造宏观格架的基础上,提出前新生代具有海相残留盆地,为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他一辈子为中国寻找石油,特别是为中国海洋能源开发所作的贡献,被称为具有“开创性”。

他的人物影响力也是极大的。刘光鼎地球物理科学基金会设立的“刘光鼎地球物理奖学金“和”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激励了众多学子。



金振民


构造地质学家

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地质力学和地球深部物质性质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上地幔部分熔融实验、岩石圈流变学、超高压榴辉岩流变律、中国大陆科学钻的岩石物理性质和西藏罗布莎铬铁矿成因机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截至2017年5月,金振民发表论文141篇(包括"Nature"杂志论文2篇)。

温州新闻网对其评价:金振民的院士之路,体现着一个瓯越骄子吃苦耐劳、敢于创新以及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的温州人精神! 

他曾说“物有甘苦,尝之者知;道有险夷,履之者识;我是从野外起家的院士,大自然是地质科技工作者最好的课堂。”他也确实这样做到了,1996年至2001年,年近花甲的金振民仍以顽强毅力克服高原恶劣环境,3次挺进4000米标高以上的青藏高原,与学生一起进行地质调查。他还多次放弃留任国外的机会,毅然立定在地矿资源丰富的土地上来报效祖国,无怨无悔!



莫宣学


岩石学家

莫宣学教授在岩浆热力学基础研究、青藏高原研究和“三江”特提斯成矿域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研究三大领域取得了突出贡献。莫宣学教授在岩浆热力学基础研究领域开展了创新性实验研究,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了含Fe2O3熔体密度预测模型,并获得高度评价。在青藏高原研究上,他通过对西藏新生代同碰撞与后碰撞火成岩的研究提出“两类地壳、两种机制”的新认识,在该领域的一篇论文被认为“是对理解亚洲新生代构造岩浆演化的一个重要贡献”,并于2003年入选“第一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的优秀国内学术论文”。 

在莫宣学的眼中,毫无生命气息的石头是凝聚亿万年自然信息“密码”的“信使”,而他人生中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破解这些“信使”身上的“密码”。      



王成善


沉积学家

王成善的研究主线始终在青藏高原,提出的青藏高原从中部率先隆起的新观点引起了国际地学界的广泛关注。他根据在喜马拉雅特提斯地区追踪研究,最早提出了"大洋红层"概念,并通过全球对比确认,正式命名"白垩纪大洋红层"。他也是较早关注地质历史气候变化的地质学家之一。

今年6月份,作为松井二科的首席科学家,他带领团队完钻井深7018米,创造了亚洲国家大陆科学钻井新纪录,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俄罗斯和德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实施万米大陆钻探计划专用装备和相关技术的国家。 松科二井也成为全球首个钻穿白垩纪陆相地层的科学钻探井,重建了白垩纪陆相百万年至十万年尺度气候演化历史,为研究地球气候系统在温室气候条件下演变机制找到新证据。 



郝芳


石油地质学家

郝芳院士系统揭示了超压盆地生烃、成藏机理,解释了在油气勘探中,超压是如何影响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分布这一重要理论难题。还在油气藏保存与改造机理取得重要进展,解决了制约我国海相层系油气勘探的关键难题。此外,阐明了优质源岩发育机理,开拓了源岩分布预测的新途径,成为美国学者评价页岩气勘探潜力的主要方法之一,为我国油田的发现提供了指导。

在科研道路上,他始终本着严谨求实的态度,摘得一个个硕果,如今他又把全身心投入到广大学子身上,以别样的方式关心、教育着他们。

今年,郝芳院士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毕业典礼上说,你们平均每人每年在餐厅就餐消费5556元,体重却只增加了0.63千克,说明你们善于将能量转化为知识。”,“几年的大学生活,你们的长跑平均提升31秒,跳远提升24厘米,可见,大学不仅丰富了你们的知识,还给了你们有力地冲向远方的力量。”,朴实无华,却字里行间表达了他对这些“孩子们”最深切的期盼!

注:十大在校院士信息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官网等。(来源:矿业界)



                          矿山建设网公众号                     




矿山界公众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