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矿山建设第一门户网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谢和平院士的跨界冒险之旅

发布时间:

院士深圳“再创业”记:谢和平的跨界冒险之旅 | 先行故事汇




“你看看这片海,多漂亮,是取之不尽的‘金矿’啊……”在深圳湾滨海长廊,看着夕阳的余晖洒在海面上,就像金子般闪耀着,谢和平不由得发出感慨。


谢和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原校长。2018年,63岁的谢和平卸任四川大学校长后,来到深圳大学任特聘教授,也是深大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院长。


在深圳,谢和平一待就是5年,从陌生到熟悉,也逐渐爱上了这座城市。作为国内力学与能源工程领域专家,他把这段旅程定义为“再创业”。


本期《先行》,让我们一起走进“六十归来仍少年”的谢和平,感受他在深圳“再创业”的跨界冒险之旅。

(点击观看视频)


来深“再创业” 

是深圳的海水给了灵感


初抵鹏城,准备大干一场的谢和平就在思考,来到深圳要研究的第一个研究课题内容。萦绕在心头的这个难题,是深圳滨海清澈的海水,给了他启发。

“深圳的地面有取之不尽的海水,地下有取之不尽的地热,都可以转变为能源,所以我就在思考,海水能不能够直接制氢?” 谢和平向团队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谢和平长期研究岩体力学和煤燃料领域,海水制氢对他和他的团队来说,完全是一个陌生的新领域。这次的跨界尝试,将是一场大胆的冒险。尽管前路未知,但是整个团队都充满激情,一场“海水制氢”的冒险之旅即将拉开序幕。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氢矿,向大海要水是未来氢能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复杂的海水成分导致海水制氢面临诸多难题与挑战。

20世纪70年代初便有科学家提出,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的设想。在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中,大家普遍采用通过催化剂的方式电解海水制氢,但海水中复杂的成分会导致催化剂失活、隔膜堵塞等问题。


带着疑问,这天,谢和平和团队成员打算进行“海水制氢”的第一次实验。既然实验的主角是海水,第一步就是取水做电解实验。在实验室里,团队成员翟朔正在仔细分析海水成分。

果然,结果和他预想的一样。

“这里出现了很多黑色的杂质,这个杂质就是由于催化剂在长期运行中失活导致的。在大批量海水电解的过程中,析氢的同时还会伴随大量氯气的产生,使得制取的氢气不纯。” 翟朔说道。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团队内部进行了多次“头脑风暴”。作为导师的谢和平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试不通过催化剂,采用物理力学的办法,把海水的水汽抽取过来,其他物质隔离开。

然而,在尝试了几个路径后都无果。“当时我们做了很多实验,试了很多方法,但还是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对我们的打击还是挺大的。”团队内的一位实验员说。


模化的高效稳定海水直接电解制氢是一项世界性难题。看到团队成员纷纷气馁,谢和平为他们打气,“这是一场跨界研究,跨界也可以说是‘无知’,‘ 跨界无知’,我们反而就有胆量提出要求。”

“不耻最后”

失败中收获意外惊喜


不使用催化剂,还有其他方式吗?就在一筹莫展之际,团队另一个项目的实验,却给谢和平和团队的跨界研究,带来了意外之喜。

当时,谢和平和团队还同步在开展国家基金委大科学仪器项目——深地“五保取芯”,这个实验要求在地下深部,通过膜的包裹,取出保压、保温、保质、保光、保湿的原位土壤。尽管这场实验的保质、保温、保光都100%达到了要求,但是一段时间后,水分就会挥发,水汽通过膜透了出来,实验宣告失败。


看到水汽挥发了,谢和平和团队突然茅塞顿开:是否可以通过膜透气不透水的机理,绝海水中的杂质离子?这就好像在海水电解过程中,安装了一个“漏斗”样的过滤器。

上一个实验失败的原因,却刚好能够支撑“海水制氢“构想的要求,也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随后,团队立马付诸行动,先做了一套小型设备,验证思路的可行性。


实验室里又热火朝天了起来,新的思路和新的构想,让整个团队的士气大涨。

在小型设备中,清晰可见海水在电解过程中,水会在压力差的作用下,以气体分子的形式,穿越膜里纳米级别的气体微观孔道,从而进入到电解装置里。“这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海水当做纯净水来用,也是我们海水电解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原理。” 翟朔开心地说道。

试验成功了!

颠覆传统的研究

成功在京获大奖


验证思路可行后,团队马上将实验设备“加码”。

倒水、电解、倒水、再电解……就这样,谢和平和团队成员们轮番进行了多次实验,海水潮湿的气味充斥在房间中,实验室的灯常常直到深夜都还亮着……


经过多日奋战,一套400升/时的海水电解制氢技术装备研制成功,它的容量更大、效率更高,采用的是物理力学与电化学相结合的全新思路,创造性地开创了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新原理与技术。

“当我们电解海水的时候,电解装置里面是装满氢氧化钠电解溶液,随着电解进行,电解液浓度不断变高,这个时候,在气压差和浓度差的作用下,海水会以气体分子形式穿过自呼吸膜进到电解装置中再液化,这就相当于电解纯水,从而制取出氢气。”谢和平介绍道。


目前,这套设备已在深圳湾海水中连续运行超3200小时,令人信服地从海水中实现了稳定和规模化制氢过程。“我太兴奋了!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有时候灵感爆发,就是一瞬间的事。”在实验室里,实验员开心地说道。

向前沿发力,向科研进军。2022年11月,这项研究成果被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上。业内专家高度评价称,谢和平和他的团队“完美地解决了有害腐蚀性这一长期困扰海水制氢领域的问题,将打开低成本燃料生产的大门,有望推动变革走向更可持续的世界。” 


更为重要的是,这项技术,将有望打破现有电解水制氢必须向系统供给纯水的固有思维,可形成“海上风电再生资源——海水直接电解制氢”一体化工业模式的全链条式零碳氢能发展路径。

3月17日,在北京举办的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颁奖现场,谢和平和团队的“全新原理实现海水电解制氢”研究脱颖而出,成功入选,被誉为成功破解了“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的世纪难题,开启无需纯水的制氢新时代。


接过证书后,谢和平和团队成员相视而笑,在荣誉的背后,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这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其背后的意义又是多么地重要。

“这次获奖与众不同,是我在深圳‘学术再创业’获的奖,这个成果对我和团队来说都非常重要。面对大湾区的能源问题,把海水资源转化为海水能源,为我们国际绿色能源——氢能开创了全新路径。”谢和平说道。


“可以说,他走了一条跟以往都不同的一条路。”

从事同一专业领域的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建玲认为,该技术是真正意义上直接的海水电解制氢技术,而且能耗低、没有副反应,颠覆了以往传统电解水制氢中,必须需要用纯水的路径,也为资源富集浓缩与能源生产提供多效利用新思路。

重客到访寻合作 

海水制氢走向中试阶段


北京领奖归来,谢和平仍在不断复盘和总结,思考如何更好地将实验成果运用到实际中。于是,推动海水制氢科研成果迭代升级、走向产业化,成为他和团队未来的目标。


“海上风电和海水制氢结合最合适,制化氢以后,我们再把固体储运对接上。”、“如果有现成的油气管道就可以把氢气输回来了,如果不行,就变成固态氢。”……

这些天,研究院频有相关领域的企业到访,谢和平在电梯间,就迫不及待地介绍起了自己海水制氢的产业化构想。

按照他的设想,这项技术可以通过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与海水直接电解制氢,形成一套一体化全新工业模式。此外,该原理也可以用于河水、湖水、工业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实现非纯水的资源化、能源化双效利用。

听完介绍后,双方相谈甚欢,企业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合作一触即发……


六十归来仍少年

回归一线“再出发”


此次谢和平的“深圳再创业”之旅,从一开始“无知”的跨界设想,到尝试、失败、尝试、再失败,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正是应了那句谚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如今,谢和平将更多精力投向了学术研究,他希望能带领一批有活力、有拼劲的年轻人,在这座朝气蓬勃的创新型城市,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勇攀高峰。

用谢和平自己的话说:“六十归来仍少年”,在科技创新的路上永葆青春。


“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但一定可以达成所向往的目标。

再次走在深圳美丽的滨海海岸线上,谢和平平静地望着大海,不由得想起了刚来深圳的光景。

深圳的活力,就如同眼前波涛汹涌的海水,充满生命力。这场跨界的冒险,给了他底气,而这座城市,给了他信心。


“不能‘吃老本’,回归一线,回归学术,为我们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深圳实实在‘学术再创业’的选择是正确的,在这里,能干出事来!”海平面上波光粼粼,望向远方的谢和平亦目光灼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