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建设(中英文)》2018年第2期
NEW ARRIVAL
新品出炉,欢迎订阅 关心《隧道建设(中英文)》的朋友们: 《隧道建设(中英文)》2018年第2期已经上传到www.suidaojs.com网站,本期共24篇文章,含2篇中英文文章(见“专家论坛”和“典型工程”栏目),需要的朋友可以浏览下载!本期封面封底、目次、推荐文章、消息和广告如下。
封面介绍:国内首次研发的大型矩形盾构隧道示范工程——上海虹桥会展通道 上海虹桥商务核心区与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人行地下通道工程位于虹桥商务核心区地下空间中轴与中国博览会会展中心东出入口之间,全长约470 m。其下穿嘉闵高架段采用矩形盾构施工,长度为83.95 m,隧道内部净宽为8.65 m,净高为3.85 m,为国内首次研发的大型矩形盾构法隧道示范工程。矩形盾构近距离穿越众多地下管线,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该工程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设计,上海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2014年10月24日开始施工,2016年10月26日完成结构贯通。 ① Prospect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under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前景) 白 云,陈 伟,徐迪璐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以合作共赢为目标,旨在推进人类的共同进步,在世界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将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文章通过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产生的过程,说明该倡议给中国带来的重大机遇,得出“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非常好的前景,并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地位;然后介绍2个“一带一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案例: “中国—尼泊尔—印度跨喜马拉雅通道研究”,“泰国克拉地峡运河”;最后,提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中国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 ② 初期支护组合形式有效性现场试验研究 申志军, 黄海昀, 李 思,等 摘要: 初期支护组合形式的有效性一直存在较多争议。依托蒙华铁路在建隧道,针对初期支护不同组合形式有效性问题开展大量现场试验,量测内容包括拱顶沉降、水平收敛、系统锚杆轴力、喷射混凝土应力及钢架应力。通过对花岗岩、板岩、砂泥岩、黄土4种地层进行试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Ⅲ、Ⅳ、Ⅴ级花岗岩和Ⅴ级黄土试验段数据,研究深埋岩质和土质隧道初期支护中钢筋网喷射混凝土、钢架及系统锚杆不同组合形式的有效性。结果表明: 1)现阶段“网喷 钢架 系统锚杆”的初期支护组合形式未充分发挥其作用效果,有效性差,措施过于保守,存在很大优化空间; 2)在土质或浅埋破碎岩质隧道初期支护中,系统锚杆无明显作用,可以取消,而只采用“网喷 钢架”组合形式; 3)在深埋岩质隧道初期支护中,采用“网喷 钢架”或“网喷 系统锚杆”2类组合形式之一即可。考虑到目前现场系统锚杆施作机具和施工质量,采用“网喷 钢架”的组合形式是合理和可行的。 ③ 盾构法过江交通隧道废水排水系统调研与总结 唐 健,周金忠,范太兴,等 摘要:我国盾构法施工的过江交通隧道越来越多,其废水排水系统越来越受重视。以南京地铁3、10号线地铁过江隧道,纬三路、纬七路市政道路过江隧道为调研对象,主要从废水来源、废水泵站的排水能力、提升方案和泵房布置等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对2类隧道共有的爆管问题及控制措施进行分析与探讨,形成调研结论如下: 1)为使废水排水系统达到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的设计目标,首先应对废水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进行准确定位;其次应根据隧道长度和埋深等实际情况,选择合理可行的提升方案, 2)同时必须考虑隧道内的消防管道爆管控制,以防事故废水对隧道安全造成影响; 3)最后应结合隧道断面,合理布置泵房,在满足安全运行的条件下,方便设备的日常检修维护。 ④ 台阶法(带仰拱)一次开挖施工技术在软岩隧道中的应用 刘招伟, 李建华 摘要:软岩隧道采用传统台阶法开挖时易出现初期支护封闭不及时、步距超标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依托蒙华重载铁路部分隧道,提出台阶法(带仰拱)一次开挖施工技术,阐述三台阶(带仰拱)和二台阶(带仰拱)施工工艺流程,从结构力学与变形响应、施工便捷性与设备空间布置等方面综合分析,提出台阶高度和台阶长度的合理设置原则,结合段家坪隧道与中条山隧道现场施工情况,分析台阶法(带仰拱)一次开挖工法的工序组织、技术要点与应用效果,总结台阶法(带仰拱)一次开挖工法的施工技术特点,并提出该工法的推广应用前景。 典型工程 Large Waterway-crossing Immersed Tunnel for Highway and RailwayTransportation: Dongping Tunnel in Foshan, China (公铁合建超大型内河沉管隧道——佛山东平隧道) 详见后期推送 了解全文及更多文章,请登录《隧道建设(中英文)》官网(www.suidaojs.com)下载和浏览…… 水下78 m,世界最大特高压GIL管廊越过水压峰值 2018年2月7日,世界最大特高压GIL综合管廊工程,即苏州—南通GIL长江隧道建设迎来重要节点,安全越过水下78 m深度。这个深度的水土压力超过0.8 MPa,是目前国内水压最高以及埋深最大的水下隧道。 苏通GIL长江隧道全长5 468.5 m,盾构开挖直径12.07 m,为目前穿越长江最长的盾构隧道。从2017年6月28日盾构始发掘进以来,除水下最大78m深度外,工程已连续克服江南大堤、1 800 m长有害气体地层、江底冲槽和5%上坡段等风险点,累计掘进2 836 m,掘进过半。 GIL,即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为淮南—南京—上海1 000 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国家电网资料显示,这是世界上首次在重要输电通道中采用特高压GIL的工程,是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技术水平最先进的超长距离GIL创新工程,也是华东特高压交流环网合环运行的“咽喉要道”和控制性工程,在工程设计、设备研发、隧道施工、GIL安装及运维等方面均需要开展一系列关键技术研究攻关。 勘探发现,除面临埋深难题外,苏通GIL长江隧道所处地层富含甲烷等有害气体,其中1 800 m长的地层不仅有害气体集中含量高,而且压力大,世界罕见。 为攻克这些前所未有的建设难题,施工单位联合盾构厂商,动用全球资源,联合研发、设计、采买、制造。仅用7个半月,“卓越号”盾构便顺利出厂下线,创造了大直径盾构制造周期最短的世界纪录。整个过程都经过了防爆设计,包括盾构的主要部件、整个光电系统等,都是根据制造需要特殊定制的。由于隧道有毒气体含量高,因此对盾构气密标准要求极高。如果气垫舱泄漏,不仅有害气体可能会泄漏至隧道,而且气垫舱的压缩空气也会泄漏至开挖舱导致掌子面失稳。针对这一难题,项目部创新研制出一套风筒储存装置,使泥水盾构的气密性达到了最高安全标准,大大降低了隧道工作温度和有害气体的潜在危害。 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总投资47.63亿元,于2016年8月开工建设,计划于2019年10月建成使用。届时华东地区将新增受电能力3 500万kW,每年可减少发电用煤2亿t,减排二氧化硫96万t、氮氧化物53万t、烟尘11万t。 (摘自 新华网) 世界最大断面双层公路隧道——珠海拱北隧道全面建成 2018年2月24日,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的核心控制性工程——拱北隧道全面建成。 拱北隧道全长2 741 m,是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与珠海连接的唯一通道。隧道位于珠海市繁华城区,紧邻澳门,沿线自然、人文景观丰富,且位于水、声环境敏感区,对景观设计以及施工过程的控制要求均高于一般高速公路项目,技术、施工和安全风险高。 受地形和环境的限制,拱北隧道按照“先分离并行,再上下重叠,最后又分离并行”的双向6车道方案设计,由海域人工岛明挖段、口岸暗挖段以及陆域明挖段3种不同结构的隧道连接而成。其中,口岸暗挖段为大断面双层浅埋暗挖隧道,下穿国内最大的陆路出入境口岸——珠海拱北口岸,开挖断面达336.8 ㎡,为目前世界最大断面的双层公路隧道。 由于建设环境复杂,下穿拱北口岸等敏感地带,跨度大、埋深浅,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面建筑多,地下管线及邻近桩基密集,拱北隧道口岸暗挖段采用255 m“曲线管幕+冻结法”施工方法。该方法开创了国内先例,其管幕长度、管幕面积和冻结规模均刷新了世界同类隧道的施工纪录。拱北隧道于2012年7月底正式开工建设。在建设过程中,确保了拱北口岸6亿多人次和1.6亿车次车辆的安全顺畅通关。 拱北隧道的全面建成,标志着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同时,为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奠定了基础。 (摘自 新浪网) 世界首创!宁波用盾构法挖掘地铁联络通道 2018年1月15日,首条采用盾构法施工的轨道交通地下联络通道,在宁波轨道交通3号线鄞州区政府站至南部商务区站区间贯通。联络通道直径3.15 m、长17 m。据了解,这是世界上首次采用盾构法进行施工的地下联络通道。 联络通道是隧道中间的逃生通道,一般用于消防人员与乘客在紧急时刻的撤离。在轨道交通建设中,要求每600 m隧道设置一处联络通道。国内较好的方法是用冻结法人工开挖,而国际上较流行的方法是用机械顶管法。人工开挖效率低,顶管法的掘进距离受限,所以,这一直是国内外联络通道施工的一大技术痛点。建设单位利用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类矩形盾构,采用盾构法完成联络通道的掘进,掘进距离长,容易进行设备姿态调整,弥补了人工开挖和机械顶管操作的不足,具有安全、优质、高效、环保等优势。 据介绍,如果采用常规的人工开挖法,这短短的17 m隧道要花3~4个月,而采用盾构法只用了18 d。 该项目攻克了盾构区间内置式泵房技术、集约化盾构成套装备研发、管片结构切削等近10项重大技术难题。成功研制了联络通道盾构成套掘进装备,并形成了符合轨道交通盾构隧道要求的施工工艺方案。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钧表示,这个项目的成功将在国际上开启一条地下联络通道施工的新方法,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据中国轨道交通协会的有关资料显示,2017年全国待建的轨道交通地下线路里程约5 000 km,其中这样的联络通道有几千处。盾构法联络通道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盾构隧道的联络通道,同时还可以在市政管廊分叉竖井和检修井、深隧连接线以及地下空间连通工程中广泛应用,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同时,该技术使城市地下工程向非开挖化、全机械化迈出了重要而坚实的一步。 (摘自 浙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