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矿山建设第一门户网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国外矿山 > 金属矿山 > 

细数中国工程院领导班子!听说有你熟悉的人?

发布时间:2018-06-04

6月1日,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落下帷幕,大会宣布了中国工程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名单。经过院士大会选举,确定:李晓红为中国工程院院长,陈左宁、钟志华、邓秀新、何华武、王辰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李晓红是重庆合川人,1959年6月出生,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曾任重庆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校长、教育部副部长,以及煤矿灾害动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同时,他还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曾获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际学术奖励,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李晓红长期致力于水射流技术及其在煤矿安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在煤层气开采及复杂煤矿瓦斯灾害防治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针对我国复杂煤矿瓦斯灾害严重这一重大安全问题,李晓红提出了超前防治灾害与煤层气开采利用一体化的学术思想,发明了一种能产生脉冲应力波和声震波的气、固、液多相振荡射流,创新性地研发出多相振荡射流在煤层中网格化造缝增强透气性和强化瓦斯解吸技术,自主开发出超前治理煤矿瓦斯灾害成套装备,已在重庆、四川、贵州、山西、河南、安徽等近50座煤矿推广应用,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成果已被财政部列为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全国起到了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作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他正致力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强化页岩气开采的研究。

副院长陈左宁,1957年10月生,计算机工程技术专家,北京人。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硕士,高级工程师。曾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求是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等。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第56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副院长钟志华,1962年7月生,湖南湘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车辆工程专家。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同济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长期从事汽车设计与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主攻汽车碰撞安全技术、车身冲压成型技术和模块化轻量化汽车技术。他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发明家协会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二届“发明创业奖”特等奖、通用汽车中国科技成就一等奖(唯一)等荣誉和奖励。

副院长何华武,1955年8月23日出生,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镇人,中共党员,工学硕士,注册咨询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和铁道部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铁路工程技术工程技术工作,主持了多项铁路枢纽、铁路干线的勘察设计、咨询评审、十项决策;策划了铁路客站与其他交通方式间的“零距离”换乘方式,形成以站为中心的立体化城市综合交通拟纽的客站新模式;主持了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工程,使我国铁路既有线200km/h等级提速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副院长邓秀新,1961年11月生,湖南宜章人。1988年8月加入民盟,199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12月在华中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华中农业大学校长。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副院长王辰为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曾获全国创新争先奖,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中国工程院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李晓红是继朱光亚、宋健、徐匡迪、周济之后的第五位中国工程院院长,也是唯一一位担任院长时还不满60岁“年轻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中国工程院往届领导班子成员。

第一任院长

第一任院长朱光亚,男,1924年生,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博士,研究员、教授。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核物理学家中国两弹之父。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6月至1998年5月任中国工程院院长。1997年后担任南京大学校友总会名誉董事长。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及历次核试验,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参与组织领导了秦山核电站筹建、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研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及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第二任院长

第二任院长宋健,控制论、系统工程和航空航天技术专家。山东荣成人,科学博士。曾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6月至2002年5月任中国工程院院长。

1960年前后,宋健在最优控制系统理论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成果,后又从事分布参数控制理论的研究,建立了由偏微分方程描述的受控对象与常微分方程描述的控制器的模型。70年代修订和扩充了钱学森《工程控制论》一书。1980年后,建立了“人口控制论”这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新学科,对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控制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组织领导通信卫星的发射和定点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起并主持了面向农村的“星火计划”、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火炬计划”等科技计划;领导实施了“863”、“攀登”等高技术和基础研究计划;发起“夏商周”断代工程。


第三任院长

第三任院长徐匡迪,1937年12月生,浙江桐乡崇德人,国际著名的钢铁冶金专家。曾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上海市市长等职。现任中国经济工业联合会会长,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5月至2010年6月任中国工程院院长。

徐匡迪曾先后获得过六项国家级、部委级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香港何梁何利奖励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还曾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长期从事电炉炼钢、喷射冶金、钢液二次精炼及熔融还原的研究。了铁液脱硫的“拟一级不可逆反应处理法”及锰熔融还原三步反应模式;主持制订上海钢铁工业“三优”规划,使得上海钢铁工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研制成功SGDF型喷粉罐并广泛应用,效益显著;研究成功生产高纯管线钢的真空循环脱气、喷粉(RH-IJ)技术,被英钢联及日本新日铁公司采用;研究成功超低硫钢冶炼技术及铁浴法熔融还原不锈钢母液,并分别在上海宝钢和上钢五厂取得应用成果;提出。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专著6本。近日,荣获第12届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


第四任院长

第四任院长周济,1946年8月26日生,上海市人,机械工程博士,教授。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党员。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湖北省委常委兼省科技厅厅长,武汉市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中国工程院院长,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因为在数控、CAD与设计优化方面的杰出贡献,2013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1999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6月至2017年6月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长期致力于机械设计与数控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并组织实施了发展与推广应用数控、CAD的技术路线;提出并实践了单调性分析优化、数控加工直接插补等算法理论。1989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南大学校长田红旗曾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田红旗,1959年12月生,汉族,河南鲁山人,民革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家。在高铁空气动力学、列车撞击动力学、大风环境行车安全技术等方面取得系列原创性和工程应用成果。获国家科技奖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并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詹天佑成就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光召科技奖等。田红旗于2010年4月任中南大学副校长,2015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6年6月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2017年5月任中南大学校长。

朱高峰、师昌绪、潘家铮、卢良恕、潘云鹤、旭日干、谢克昌、干勇、樊代明等曾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采编/王一心

排版/木子亙

审核/雷宇 杨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