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王工是我认识多年的前辈,1940年12月北京出生,祖籍安徽安庆,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63年于北京矿业学院机电系毕业后考入该校研究生并毕业,专业方向为提升机自动化。1968年2月分配至煤炭科学院北京建井研究所钻井研究室。自参加工作始即与同事密切合作投身钻井法在我国的试验研究,在获成功后又完成了多台钻井机电控设备的研制和多个工程项目,为此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1986年初公派赴德国进修并参与技术研究工作。1987年9月回国后主要从事矿井提升机等大型设备电控装置的研制和工程实践直至退休。根据这些科研结果所得出的提升机须设双安全回路等结论已纳入“煤矿安全规程”,相关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993年参与组建煤科总院北京高新技术开发中心,任副主任并主持工作两年。2001年退休后先获聘于天地科技北京高新技术开发中心,自2005年初至今应多方所邀完成数项井下防爆电器和多型反井钻机控制装置的研发,且受聘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任校外导师,与数位教授合作,指导了30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完成其各自的科研实践和论文撰写。在“煤炭科学技术”等杂志发表过技术论文数篇,参与了“矿井提升系统新技术及装备”“钻井技术”等书籍的撰写。
本人王安山,1963年9月,作为解放后第一批由高教部统一招尘、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的研究生入北京矿院学习,自此55年来,与“研究生”结下了不解的情结,这是因为:
第一,我们指导老师谢桂林教授是研究生。谢老师1952年清华电机系毕业,1955年公派苏联莫斯科矿业学院读研究生,1959年毕业获副博士学位。他是中国矿业大学资深教授,国内电气传动著名专家。1963年至1966年间我作为他在文革前第一个毕业的研究生,在他的指导下,学习、工作,获益巨大。
第二,我的许多同事是研究生。文革前建井所的梁惠生(矿建)吴学读(机械)是我在北京矿院研究生同学,他们均在各白领域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文革后就更多了,像高新技术中心副总刘竞雄以及牛秀金、盛立荣等等,都曾与我多年共事,共同完成了许多重要课题和工程项日,其成果已纳入煤矿安全规程,他们都是十分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
第三,我作为研究4导师曾指导过三十多名研究生的学习、选题和论文撰写。他们在自己的努力下,都顺利完成了学业。口前已都是工作中的技术骨干,其中不少都已成为各自工作领域的精英和领军人物。
就这样,我是研究生、我的研究生导师曾是研究生、我的许多同事就读过研究生、作为导师我自己又指导过不少研究生,因此研究生这一群体几十年来与我的学习、工作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作为文革前的研究生,我在此先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研究生的概况。文革前作为进一步培养大学已毕业人才的一种教育体制——研究生学制,并不普及研究生也很少。解放初期与解放前一样,仅个别大学招收数量极少的研究生,例如,我的老师朱建铭,1950年上海交大毕业,考朱学范教授(为第一任邮电部长)的研究生仅一人,外语考试是“矛盾论”的中译英。一些1953年在华的苏联专家教授,在高校办了一些研究生班,为高校培养师资,我的老师许世范、黄章等曾就读于此。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时国内一些重点院校也招收过一些研究生,像建井所梁惠生、吴学读就是1960年大学毕业后自愿报名,分配入读的研究生,经学校考核、高教部在册、毕业后再经分配至工作单位的。当时北京矿业学院1960、61、62年三届五个系总计仅有二十几名。
1962年12月,高教部发文,正式在全国统一招考并管理研究生。1963年又明确国家统一规定招生计划、专业目录、培养原则和毕业分配,即采用:自愿报名,统一招考、统一命题、择优录取,统一分配,宁缺毋滥等原则。1963年全国预计招收1500名,但在宁缺毋滥的原则下,仅招收了781多名,而到1966年时,尚在校学习的仅余下300余人,占同届毕业生的1.5%。1964年招生人数与63年差不多,1965年约达3000人,但因1966年5月始即进入文革,研究生学习实际已中断,故1967年高教部下文,仅承认1963年入学研究生为毕业,1964年入学研究生为肄业,1965年入学研究生按大学生毕业分配。这样这三年实际仅正式毕业研究生300余人,真是太少了!
据统计从1949年到1965年17年间全国共招收了2.4万研究生。此后中断了13年,直到1978年恢复招考研究生,当年即招收了1万名研究生,自此研究生教育走上人发展的道路。
对知识的敬畏和追求,足研究生学习对我人生的最大启迪。与大学最大的区别是:要独立地完成科研工作中的查文献、选题、确定研究路线、设计试验设备、和论文撰写,是要在导师技术指导下,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一个人的遨游。这样,在初步选题方向确定后,我先后查找了约200多篇相关论文的文摘,做成卡片,在其中选出100多篇相近内容的论文进行了通读,后又对其中重要的约20余篇进行了深入学习。研究生一年级除了学课程外,就是干这件事。通过这件事,使我深深地认识到今天人类的知识确是千百万人努力探索追求的结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必须遵从的天条。就这样,对知识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种由衷的敬畏,也产生一种想深入探知的冲动和追求。这一追求一直伴随着我至今。
1968年4月因受文革影响,使我无法从事所学的矿山提升机自动化工作,而作为辅助专业到煤科院建井所参加钻井法凿井中间试验课题,我对此是一无所知。为了完成这项重大任务,我必须要深入掌握钻井法的相关知识,我参照研究生学习阶段搞课题的方法,先用了两个月时间日夜兼程认真研读了课题组所搜集的堆起来有二米多高的四十卷资料。
在深入掌握工艺基础上,提出了试验钻机拖动控制系统和恒钻压自动进给系统的技术方案,半年内又完成了两个系统的加工、安装调试,保证了试验在1969年元月1日正式开始。必须指出的,这两个系统是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控制理念并由电子装置实现的,其基本结构一直沿用至今,比国内石油钻机要早三十年。为完成此次试验,我连续出差14个月,除了完成本专业的电气控制工作外,还学习并参加了钻井工艺、设备、临时和永久支护等施工和试验,最后主笔撰写完成了整个试验的技术总结。其后我又随课题组,参加了多项任务。就这样和组内其他同事一起用了18年的时间,把钻井技术推上了顶峰,在1985年我代表课题组首次参加国家科技一等奖评选并获得评委认可,并于第二年正式获奖。这是我院最早获如此大奖的项目之一。
自80年代后半期始,我离开钻井而转回到自己的专业一提升机自动化,又经历了整整18个年头。当时正处在推广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等电了技术的热潮中,有人开始把此类技术用于对安全可靠性要求极高的提升机电控中。出于对白己专业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敬畏,我和课题组则避开风头从最基本的干扰实验开始,对中子设备的抗干扰、安全可靠件及提升机的控制方式等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工程实践,前后共用了近10年时间,在1997年我们正式提出了, 键现代提升机电控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抗干扰和行程控制三大关键技术问题。当时的国家统配煤炭总公司(即煤炭部)为此还发了红头文件,要求贯彻落实。其中有关双安全回路要求及有关电磁兼容性(即抗干扰)要求分别在2000年和2017年均被纳入“煤矿安全规程”。虽然这一科研成果由于种种原因,仅获部科技二等奖,但其结论被纳入“煤矿安全规程”则足以说明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由于对知识的敬重和追求,使得能在工作中应用知识解决了一个个难题,同时也使自己不断的充实着和感受到工作的快乐和幸福。为此我也特别愿意与更多的人分享。就这样,从2005年开始,便与中国矿业大学多个教授一起,开始了联合指导、培养研究生的进程。14年来我所在的公司作为一个研究生培养站点,共接纳、指导了三十二名硕士、博士生的科研选题、试验和论文撰写。自2012年起并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正式聘任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
每一位研究生在学习期间都由我所在公司提供较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并予以适当的经济支持,使他们能专心学习。在学业上结合参加公司的实际工作,则在打好基础,注重实践和扩展眼界三方面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发挥各自的特长。今天这32位研究生都已走向岗位,在高校、煤炭、冶金、原子能、军工、机械、电子等行业,分布在全国近十个省市,作为技术骨干努力工作着。我在与这一年轻的研究生群体的共同生活中,也使我好像返回到40~50年前,我的研究生的学习年代,延缓了衰老,收获了快乐!
从1968年研究生毕业走向工作,至今是整个五十个年头了!研究生的学习经历助我提升了对知识的认识和对人生意义的感悟,使我更从我的三段人生历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为此我深深地感谢:
— 国家所提供的研究生这一学制
—我的研究生导师谢桂林教授
— 我的研究生同事们:刘竟雄、牛秀金、盛立荣等
—使我第一次成为研究生导师的建井所和各位领导们
一 我的研究生学生们!
王安山2018.02.03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