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已掘进200多米
我叫“牡丹一号”盾构机,是根据洛阳地铁1号线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层结构设计制造的一台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2017年底正式开始从史家湾站向着塔湾站方向掘进,现在已经推进了200多米。大家都很好奇我是怎么将坚硬的土石推开的,其实全靠我的尖利“钢牙”——用高强度材料制成的滚刀、刮刀。在油缸压力的助力下,刀盘会持续转动,向前推进。
直径6米的隧道笔直,隧道壁平整。最近几天,不少媒体朋友都在争相给我拍照。
地下穿行有技巧,一天至少走12米
其实我首次亮相时就给大家介绍过,在我前进的同时管片机会将管片拼接到隧道壁上。每块管片都是圆弧形的,6块组成一环,每一环宽1.5米,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能用100年,即使一辆重型卡车轧上去,管片也不会断裂。
可以说管片是保证地铁稳固的基础,管片的安装是有技巧的。6块管片套接安装,管片机由专人操作,然后由3个人负责调整管片的位置,“瞄准”后操作员按下按钮即可安装。就像在家里挂照片,总要有人操作,有人看位置一样。
组合成环也是有窍门的,6块管片中有一块比较小,我们称之为“锲形管片”,类似于做木工时的楔子,起到固定和衔接的作用。一般“楔形管片”最后安装,一方面易安装,另一方面更稳固。管片成环后,还要用大螺栓固定,螺栓直径达3厘米,一环管片要加装28个螺栓,其坚固程度可想而知。
管片组装完成后,其实与隧道壁之间会有一些天然缝隙,此时注浆机就发挥作用了,会用砂浆填满缝隙,在起到黏合作用的同时,还能增强管片稳定性和隧道的防水性。
按照这个节奏,一般我一天能走8环,要是状态好了,走个10环也不是问题。
我是严谨“理工男”,明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别误会,我可不盲目求快,我是一个标准的严谨“理工男”。
工程师们给我设定了固定的运行轨道,毫不夸张地说,我比模特走猫步都严谨。我身上安装有大大小小的各种感应设备,在工程师的主监控室里,一个屏幕专门用来显示我的“健康指标”,各种技术参数实时监控,一旦出现异常就能立即修复。
最关键的是,工程师像孙悟空一样给我画了一个圆圈,我只能在这个圆圈里活动,一旦出了这个圈,就属于异常情况了,说严重点儿,可能之前的活儿就白干了。
有个小秘密你们可能都不知道:由于我块头比较大,足足有300吨,自重导致我的运行轨迹会不自觉地往下走,于是我总是“昂首挺胸”,支撑我身体的油缸压力也会加大助力,否则极有可能跑偏。
“年货”都已备好,我过了个“悠闲”的春节
热爱劳动的我春节自然是不休息的,不过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我也不想太紧张,所以我将放慢工作节奏。平时一天走八环,春节期间我准备慢悠悠干,一天走个两三环就行了,也让我的合作伙伴们休息休息。不过,我可能让自己放松3天——除夕到正月初二,之后就要恢复常态了。
对了,我也给自己备了“年货”,给你们晒晒吧。
人员: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一个班组会有十几个人跟我配合工作,春节期间这些核心的工作人员都不休息,所以我将跟60多个家人一起过节。他们中有盾构机司机,有管片司机,还有机电工程师、设备维修保障人员等。
物资:我们已经储备了足够推进20环的管片,还有砂石料、螺栓、防水材料等,能保证3天的施工。
保障: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我还准备了水玻璃、水泥等应急物资,确保春节施工安全;此外,渣土外运问题也考虑到了,我们已提前联系了10辆渣土车,“积食”的顾虑也打消了。
5月中旬我要出现在塔湾站,实现首个区间洞通
作为第一个投入地铁掘进工作的盾构机,我所在的史家湾站也拿下我市地铁建设多项第一。按照我目前的掘进速度,估摸着到5月中旬就能抵达塔湾站,届时我将是地铁1号线首个实现区间洞通的盾构机。2018年年底将完成单线长度20公里以上的盾构区间作业,约占总工程量的30%,想想都觉得骄傲。
不过,其他站点的进度也不慢,据我所知,地铁1号线其他17个车站围护桩累计完成桩基施工9027根,约占总工程量的81.8%,其中长安路站、应天门站、丽景门站、塔湾站、杨湾站这5个车站的围护桩施工全部完成,谷水站、上海市场站、牡丹广场站、七里河站、青年宫站、夹马营站、启明南路站、解放路站这8个车站的一期围护桩施工全部完成,以上13个车站均已进入基坑土方开挖、清运阶段;秦岭路站、武汉路站、王城公园站、周王城广场站这4个车站正加快推进围护桩施工。
今年,随着地铁1号线和2号线一期工程的全面推进,我们家又将有十几个兄弟一起来洛阳参战。到年底,16个车站完成主体结构施工,盾构机作业区间施工力争完成总工程量的30%,为2019年5月份1号线洞通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